•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475_110px;
355_110px;

人才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工作 > 人才工作

“五百五促”人才助推行动 迸发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来源: 作者:: 阅读: 时间:2016-9-26

“五百五促”人才助推行动 迸发创新创造创业活力

——通渭县创新人才工作纪实

 

他们,也许有着不同的职业;

他们,可能有着不同的经历;

他们,或许经受过不同的教育;

但是如今

他们却拥有一个共同的载体—“五百五促”人才助推行动。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清代文人龚自珍当年对人才的渴望,已成为如今通渭县尊重人才、启用人才的现实。

    近年来,通渭县把助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作为人才工作的第一要务,在用足用活现有本土人才、激发人才创新创造创业上下功夫,创新提出并持续推进“五百五促”行动,为脱贫攻坚提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撑,也为今后人才工作体制机制的创新探索出了新途径。

百名科技人才,智力支撑促扶贫

 着眼于夯实科技基础、强化破解创新发展科技难题,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立足全县特色优势产业开发,继续从农林、水务、畜牧、工信等部门和有关乡镇选派100名以上科技特派员到精准扶贫村、农业科技项目示范点和重点工业企业开展科技服务行动,同时对已组建的155个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团进行调整优化,使其更好地发挥科技扶贫的作用。在大的行动载体中又探索创新出产业“试验田”、“问答式教学”、科技“四进大户”等一系列小的服务载体。以大载体为总揽,小载体见成效的总体思路,坚持扶贫先扶智、“输血”为“造血”。活动开展以来,先后举办各类培训活动217场次,培训贫困农民2.8万人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58项,建成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12个,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了有力的科技支撑。

百名金融人才,支农惠农促扶贫

着眼于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坚持选拔与培育并重,不断健全完善金融人才选拔培养和流动机制。先后共选拔具有金融市场学、政治经济学、财务管理学等方面的金融专业人才12名到乡镇任职,25名到贫困村担任村两委成员;为全县各贫困村选派具有金融专业的帮扶队员46名;将金融课程列入各类常规化培训,对全县金融组织负责人、业务专干在县级党员干部培训基地分期进行培训,共培训560人,并帮助贫困村建立村级金融网点68个,有效推进农村金融组织的健康发展,着力破解了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资金瓶颈。

百名电商人才,拓展营销促扶贫

着眼于“人才培训—产品挖掘—开设网店—农户参与—发展壮大”的电商扶贫思路,创新运用“互联网+”思维,通过帮助贫困村积极创新“三权”抵押、“保险+农户+信贷”、“公司+协会+农户+银行”和“特色优势产业农业贷款”等一系列信贷产品,不断拓宽农特产品销售渠道,提高农特产品销售效益,着力破解贫困农民脱贫致富的资金瓶颈。目前,全县新开设网店达120家,新建县级电子商务服务中心1个,村级电子商务服务点111个,配套建设村级网店111个,逐步实现了村级电子商务“三有一能”目标

百名艺术人才,文化聚力促扶贫

着眼于发挥县域文化品牌优势,组织100名书画、小曲等方面的艺术人才到精准扶贫一线,开展“两学一做暨精准扶贫小曲巡演”等义写义演为主的送文化下乡活动62场(次);投资50万元建立省级书画产业实用人才实训基地1处,以“百姓大舞台”等文化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民间艺人评选表彰和宣传推介活动。深入挖掘民间文化艺术,整合盘活基层文化资源,通过举办讲座、开展培训和“口耳相传、手手相授”等各种形式,组织百名乡土艺人开展剪纸、彩绘、小曲和木艺雕刻等民间传统技艺传授活动,新培养农村艺术人才467名,编制书画、木雕等艺术类电教片7部,刻录下发“两学一做”小曲教学片865盘,使传统文化得到了更好的传承与弘扬,为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大的软实力

百名在外人才,返乡创业促扶贫

着眼于把技能型劳务输出与创业型劳务能人引进相结合,积极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建立“政策扶持、服务引导、信贷助推、典型引路”的在外人才返乡创业机制,制定返乡创业人员在信贷支持、证照办理、税收减免、土地供应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多渠道多形式引进在外人才智力。抢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机遇,围绕种植、养殖和农产品加工,创办企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组织,通过技术咨询服务、开展交流合作、“1+X”等形式,新引进通渭籍在外优秀企业管理人才37名,培养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带头人75名,带动全县新建规模养殖小区58个、新增百亩以上种植大户156户,带动全县贫困户创业人员达1800余人,吸纳当地贫困劳动力1.6万人就近就地输转务工,切实发挥了在外优秀人才反哺家乡引领经济发展的作用。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共通渭县委组织部
邮编:743300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中街4号
备案许可证号:陇ICP备14000381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102000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