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长征过定西
来源: 作者:: 阅读: 时间:2016-10-24
高红烈 红军冲破天险腊子口,翻越主峰近四千米的岷山大拉梁,像滚滚铁流一样漫过了定西大地。 从1935年8月至1936年10月,长征的四支红军队伍先后经过定西,一时群星璀璨,气贯长虹。80多年来,红星照耀过的定西因汲取红色力量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今年7月,我踏上了当年红军长征经过定西的漫漫长路,走岷县,过漳县,到通渭,寻访红军在定西留下的足迹。 岷县麻子川乡旋窝村位于岷县城南二十公里处。当年旋窝村是一个有着六十多户人家的回汉杂居村。1935年9月17日傍晚,迎着火红的晚霞,红军到达旋窝村。这里的群众看到红军帮助群众挑水、劈柴、修房、干活,纪律严明,乃“仁义之师”,遂热情好客,杀羊炸油馓款待红军。毛泽东随红一方面军住进了旋窝村韩启明家的草屋中。我们来到这里时,天空下着细雨,远山近树一片朦胧,烟雨迷蒙中传来修筑兰渝铁路的机器轰鸣声,而地里的当归欢快地沐浴着雨水,枝枝叶叶长得蓬勃茂盛。现在,毛泽东住过的草屋被恢复原样保存,依旧是坐北朝南,面向苍茫岷山。唯一不同的是房顶的茅草换成了瓦片。我看到房门上方挂着三块牌匾,分别是“旋窝村回民地区守则”“岷县旋窝红军长征毛泽东居住旧址”和“岷县旋窝村红军长征途中第一个加油站”。室内还存放着一块红色牌匾,上面写着“岷县旋窝村毛泽东七律长征诞生地”。是啊,到达旋窝村,使九死一生的红军总算走出了耸入云际的雪山和一片泽国的草地,吃了一顿饱饭,曙光在前,胜利在望。诗人毛泽东眺望白雪皑皑的岷山,不由得想起一路艰辛,《长征》诗篇在心中开始酝酿。我们听着当地群众津津乐道地讲述红军经过旋窝的故事,感叹着红军不拿百姓一针一线的严明纪律,而当时的阿訇将心爱的怀表赠予毛主席、毛主席也将名贵药材藏红花和一张盖有红军印章及亲笔签名的纪念物回赠老阿訇的佳话在岷州大地将会世代传颂、万古流芳。 走在岷县乡村干净整洁的水泥路上,到处都能看到白墙青瓦、风景如画的新农村,宽敞整洁的文化广场健身器材一应俱全,老人小孩或健身或嬉闹,怡然自乐。这些年岷县大力推广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扩大种植面积,上马加工企业,今年药材价格又持续上涨,群众的收入不断增加,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舒坦。在旋窝村文化广场上,几位村民正扯开嗓子唱秦腔,激昂欢快的旋律传遍了整个村落。 差不多时隔一年,1936年8月,中国工农红军二、四方面军走出川北草地抵达岷县。在三十里铺召开了著名的“中共中央西北局岷州会议”,纠正了张国焘的错误路线,解决了“北上”还是“西进”的问题,为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奠定了基础。不远处的洮河见证了这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红军在这里建立了中共甘肃省委和甘肃省苏维埃政府,这是党中央在甘肃省建立的第一个省委和省级政权。以此为依托,在县、乡、村建立了三十四个红色政权,革命火种在岷州生根发芽,以星火燎原之势迅速传遍定西大地。 站在英雄的二郎山头,俯瞰红军曾经攻打七天七夜、如今高楼林立的岷县城,抚摸着落满弹头的壕堑,我的耳边似乎传来隆隆炮声和阵阵杀敌呐喊声。岷县为红军长征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70多年后甘南舟曲发生特大泥石流灾害,岷县人民又发扬红军精神,义无反顾地成了“中转站”“加油站”。岷县漳县发生6.6级地震,岷漳干部群众不等不靠,奋力抢险救灾,重建家园,如今群众住进了“白墙青瓦坡屋顶、上下圈梁构造柱”的抗震砖混房,水泥路通到家家户户门前,自来水直达农家灶台。群众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笑容写在每个村民的脸上。 行驶在通往通渭的山区公路上,蓝天、白云、绿树和沿途的层层梯田构成一幅壮美画卷。美丽的榜罗镇静静地躺在群山环抱之中。 如今,榜罗成为红色旅游的胜地,“中共中央榜罗镇会议纪念馆”已成为一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每天迎接着来自天南海北的游人。我们到达时,定西市直组织的党员干部正站在馆前广场上面对党旗庄严宣誓,铿锵有力的重温入党誓词声音响遏行云。那棵枝叶婆娑的核桃树依然默默地诉说着当年红军一路征战一路血的悲壮历程。 离开榜罗镇,我们向通渭县城进发。 现在的通渭县城,原来灰沓沓的矮小平房被鳞次栉比的高楼所代替,街道宽敞,洁净漂亮,到处弥漫着“中国书画艺术之乡”的翰墨馨香,见证过红军联欢晚会的牛谷河依旧静静地向东流去。 通渭是一片红色的热土,激荡着毛泽东朗诵《七律·长征》的磅礴诗情。如今的通渭,不仅仅是红色通渭,还是翰墨飘香的书画通渭、诗书传家的耕读通渭、旱作农业的生态通渭。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红军曾经走过定西的七个县区,打土豪,除恶霸,宣传革命真理,播撒革命火种,建立红色政权。二十世纪叱咤风云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大多从陇中走过,抒写了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光辉篇章。红五军副军长罗南辉和许多红军战士英勇牺牲,长眠在了这片黄土地上,血沃陇中,气壮山河。定西是红军长征过境部队最多、驻扎时间最长、开展革命活动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当年有三千二百多名陇中儿女报名参加了红军。红军露宿陇西昌谷菜子一带的荒山蒿草中、红军为携款外逃的漳县城商号和居民院落关门贴封条、毛主席在梨子上抹辣椒粉大快朵颐的故事不断在我的脑海里翻腾。红军为定西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今,在这片热土上,陇海铁路、柳高速、兰临高速、天定高速、平定高速早已贯通,宝兰客专、兰渝高铁、渭武高速即将建成,四通八达的交通网络把定西同全国紧紧地连在了一起。定西人民期盼半个世纪的引洮工程建成通水,老百姓吃上了清凌凌的洮河水。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定西从改善群众生产生活基础条件入手,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实践总结出来的“三苦”精神正是红军长征精神的延续传承。如今,定西早已甩掉了吃不饱肚子的帽子,荒山秃岭披上了绿装,层层梯田里生长着富裕和希望,“走的羊肠路、住的茅草房、点的清油灯、穿的烂衣裳”已经成为历史。顺应天时、紧盯市场、遵循科学规律,定西大力实施马铃薯、中医药、草食畜牧业等富民产业,强力推进城镇建设,古老神奇的土地旧貌换新颜。正如一段岷州花儿唱的那样,“水泥路修到门前了,家家小车买的不断了,美化亮化都干了,土墙草屋不见了,村社面貌大变了,农民天天有笑脸了。” “苦不苦,想想红军两万五”。我们要不忘初心,用实际行动践行长征精神,在精准脱贫、全面奔小康的新长征路上继续前进。 来源:定西日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