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诞生在通渭的伟大诗篇
来源: 作者:: 阅读: 时间:2017-2-13
80年前的长征,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次壮举。从甘肃大地上走过的四支红军队伍,不仅留下了一个个精彩的战斗传奇,而且也留下了不少的诗篇。如今,当年留下的红色往事已经成为陇原大地上的珍贵财富。
在红军留下的诸多篇章中,哪一篇最能概括红军在两万五千里转战征途上的艰辛,最能展现红军在两万五千里的征途中的英雄气概,最能表达红军过草地翻雪山的豪迈。这就是毛泽东的诗篇《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锁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这首人们传颂了千百回的《七律·长征》,高度概括了红军两万五千里征途上遇到的挑战和艰辛,表达了红军队伍英勇顽强,战胜种种艰难险阻后获得胜利的豪迈心情。
令许多人想不到的是,这首诗首发地竟是在通渭县城。为何《七律·长征》会在通渭首次发表呢?
8月16日,在通渭采访时,我们认识了在通渭县政协工作的张虎平,他长期致力于红色文化研究,曾参与编纂《通渭文史》《通渭历史文化丛书》等文史书籍。今天,就让我们聆听他讲述的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榜罗镇,一场会议,长征确定最终目标
这是个鲜为人知的故事,至今说起来依旧令人心潮涌动。故事的起源还要从红军进入通渭说起。1935年9月,红军第一方面军(右路军,即陕甘支队),在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率领下北上,进入甘肃境内。很快,突破腊子口天险,追击敌人90多里,向岷县、宕昌逼近。9月18日,红一军直属侦察连身着便衣,智取了哈达铺。在哈达铺,红军从邮局等地方找到一些报纸,给长征中的红军带来了新信息。从这些报纸上得到一个重要线索,陕甘根据地依然存在。依据这些消息,毛泽东果断提出到陕甘去。
在哈达铺休整后,红军突破渭河封锁线。过渭河后,一路上多是黄土高原的荒山秃岭,缺少植被掩护,因而红军的行军速度非常快,基本上每天都是急行军。9月26日,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抵达榜罗镇一带。当夜,毛泽东就住在了榜罗镇小学内。
解放前,我们通渭很落后,人口也不多,县城才有5000人,而距离县城百里的榜罗镇人口就更少了。尽管如此,人们还是在镇子上找到了一些报纸,根据这些报纸上的消息,最终才确定了红军的目标。实际上,在榜罗会议前,长征红军的战略目的地,曾有七次选择,仅是在甘肃境内就有两次。但是这些选择最终都没有实现。第二天,中央政治局在榜罗镇举行了一次会议,这就是长征史上闻名的榜罗会议。这次会议彻底明确了红军长征的目的地。9月28日清早5点,难得的细雨落在通渭大地上,红军连以上干部会议,在小学附近的一个打麦场上举行。近千名红军干部,将打麦场挤得满满的。毛泽东代表党中央向大会作报告,毛泽东在报告中说:“……陕甘革命根据地是抗日的前线,我们要到抗日前线去,任何反革命不能阻止红军去抗日。”在这次报告中毛泽东还提出整顿纪律、注意群众工作等决定。听说陕甘根据地红军的消息后,红军将士们兴奋异常,长时间的转战,终于找到家的方向。
随后,这个消息就被传达到了全军每一个战士,一天时间内,战士们士气就迅速高涨了起来。也正是在这个氛围下,毛泽东有了作诗的冲动。有人说第二天,在通往通渭县城的路上,毛泽东构思出《七律·长征》。
进县城,留一段传奇:辣椒粉拌梨
红军攻占通渭县城的经过也很有趣。9月29日,林彪指挥的红军第一纵队直奔通渭县城。通渭昔日的县城很破旧,人口少且不说,城垣是黄土墙,而且县城北高南低,只要红军占据了县城背后的制高点,县城就在掌控中。此时的国民党军已经成了惊弓之鸟。在县城虽然驻扎着国民党军的一个团,外加县长带领的保安队什么的。可惜,他们早就被红军吓破了胆。听到红军逼近县城的消息,就急急忙忙逃走了。有人回忆说,红军攻占通渭县城,如同换防的一般,国民党军前面跑,红军在后面追,很轻松地就攻占了县城。
此时,县城的乡亲们对红军并不陌生,陕北红军的情形,他们早就听说了。红二十五军的事迹也从天水那边传来的消息中知道了。进城后,杨得志、肖华率人打开县监狱,将关押在里面的群众释放了。士气高昂的红军,在通渭县城展现了他们严明的军纪,和蔼可亲的态度。
毛主席到县城后,先遣团的同志早就准备好了通渭的特产“鸡大腿”梨。这种梨个头大、水分多、糖分多,吃起来口感很不错。可是,毛主席吃梨的方法却是与众不同。
毛主席看见盆子里的梨后,第一句话是,梨子呀,可是个好东西。不过,第二句话却让人摸不着头脑。毛主席的第二句话是:“你们有辣椒粉吗?”这话问的大家糊涂了,吃梨和辣椒粉没关系啊!不过,杨得志立即让人去找辣椒粉。
这时,毛主席又说,杨得志同志,你这个湖南人,吃过辣椒粉拌梨吗!这下人们更不明白了,辣椒粉拌梨,如何吃啊!
只见,毛主席把梨子削成片,然后撒上辣椒粉,津津有味地吃开了。原来辣椒粉拌梨是这么个吃法。
文庙小学,一首诗词,照耀长征路
从榜罗镇到县城约百里,依靠步行,这段路可不近,但红军战士不仅一天就走完了,而且还有精力组织活动。29日晚上,抵达通渭县城的毛泽东参加了在县城文庙小学举行的晚会。
这个晚会是为毛主席接见第一纵队先锋连而准备的。文庙小学是通渭颇有历史的一个学校,最初借用文庙厢房举办,大成殿周围则是学生的活动场所。先锋连的人不太多,但大家的热情非常高。毛主席给大家讲了当前的形势,分析了红军的现状。在这次晚会上,毛泽东首次朗诵了他在路上吟成的《七律·长征》。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首气势雄伟的诗词,立即在红军将士心中形成了共鸣。将近一年的时间,万里转战,打了数不清的仗,无数战友牺牲,而今即将看到胜利的曙光了,能不激动吗?
这首诗究竟是何时构思酝酿的,现在已经不知道了,但至少可以这样说,这首诗是在甘肃这块大地上诞生的,而首次公开发表就在通渭县城的文庙内。长征途中毛泽东主席总是在马背上构思诗词,反复推敲修改,最后在一个恰当的时机发表。1937年10月英国伦敦戈兰公司出版了美国记者斯诺的《红星照耀中国》一书,收录了《七律·长征》,不过题目是《毛泽东同志长征诗》。这是这首诗第一次公开发表。
无独有偶《七律·长征》发表的同时,一位名叫董桂的老秀才,也用自己的诗记下了数万红军过境的情形。“红军宗旨本非常,抗日救民老气强。中原大地雄兵在,何愁世道不复常。”董桂的《红军数万过境》共有三首,真切地记载了红军经过通渭时的情形。也从一个侧面说明:“自古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