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地区人才使用问题不容忽视
来源: 作者:: 阅读: 时间:2016-5-12
李发伦
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实施,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学习工作环境、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响应党中央的号召,一批又一批高学历、高素质人才纷纷投身西部建设热潮,取得了显著成效。然而在人才来源渠道不断拓宽的今天,基层党政机关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的一些乡、镇机关对人才的需求、评价、使用等方面却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现象一:学历攀比。一些乡、镇机关形成了一种高学历攀比风,招录工作人员时,动辄要求全日制本科甚至硕士以上学历、学位,有的还要求具有几年的工作经历。笔者认为,学历学位是反映综合素质的一个因素,但不能成为能力素质的代名词,不能成为用人选人的唯一标准,一些专业技术岗位对专业素质要求高,招录时对专业技术等级及学历、学位等有较高要求本是正常现象,但不能一概而论,一些专科毕业生、自学考试毕业生以及成人教育类毕业生等也相当优秀,完全能够胜任县、乡机关很多岗位的工作,因为招录时人为设置的这样一道不合理的门坎,就将他们拒之门外,这样既有失公平,又让一些优秀人才失去了为家乡建设发挥聪明才智的机会。
现象二:人才浪费。一些基层党政机关新招录的大学毕业生,本来是学农、林、牧、水利等专业,应安排到相应的站、股、室去工作,充分发挥他们的专业特长,用其专业知识服务农村,带领群众发展产业、脱贫致富,但一些乡镇领导却不以为然,想当然地认为大学生素质高,安排在其他股室或当驻村干部是一种浪费,所以新招录的大学生一律安排在办公室等部门从事文秘、宣传及行政管理等工作,殊不知,大学生不是万金油,很多优秀的人才只有在专业对口的岗位上工作才会得心应手,才能优质高效完成工作任务,一但到了不合适的工作岗位便无所适从,优势无从发挥,业绩平平。不合理的工作分工不但浪费了优秀的技术人才,同时也造就了低劣的管理“人才”,有的基层单位高学历人员不少,但整体工作质量却不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工作安排不合理,人为的人才浪费。
现象三:不重视实用型人才。在西部地区的广大乡、镇机关,由于种种原因,高学历人才至今仍然比较欠缺,但我们的很多老同志,原本就在农村长大,扎根基层几十年,农业农村工作经验十分丰富,种植、养殖样样精通,在解决群众的实际问题、困难和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时,他们就是一部部活字典,难道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才吗?但在一些乡镇领导眼里,这些老同志文化偏低,思想观念陈旧,难以担当重任,故不重视他们的意见、建议,这严重地伤了他们的心,挫伤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久而久之,很多老同志就形成了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着退休的思想,这不能不说是一种极大的人才浪费。
中办印发了《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要创新人才评价机制,鼓励人才向艰苦边远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意见》指出:“应用型人才应根据职业特点,突出能力和业绩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就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作出了重要指示,强调“要让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充分迸发,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展其长。”这是党中央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战略部署,全国特别是西部贫困地区将迎来人才倍增的春天。
笔者认为,深化人才体制机制改革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特别是对于西部贫困地区广大县、乡机关,直接面对群众,肩负着全国大多数贫困群众2020年实现同步小康的艰巨任务,更需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逐步建立符合本地实际的人才评价机制,在引进各类急需人才的同时,当前最紧迫的是要充分重视并管好用好现有的各类人才,实现人才资源的最大效益。一是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摒弃高学历就是高素质的错误思想,避免盲目攀比学历和照搬照抄沿海发达地区的用人模式。二是要充分发挥所引进的人才优势,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避免因岗位安排不合理而人为地将人才变成庸才。三是要结合当前农业农村工作的实际,结合新一轮脱贫攻坚工作和同步小康创建的要求,不唯文凭、不唯学历,以实际工作业绩为主要评价标准,充分尊重长期在乡镇基层工作的老同志,全面调动他们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将他们丰富的农业农村工作经验变成推动群众脱贫致富奔小康的强大合力,真正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的“使各方面人才各得其所,尽显其才”。( 贵州省望谟县人民法院)
来源:共产党员网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