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于为改革者担当
来源: 作者:: 阅读: 时间:2016-6-17
蔡永波
组织部门讲担当,关键是精准把握改革发展的脉搏,把一切有利于改革创新的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更好地把那些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发现出来、使用起来,为敢于负责的干部负责,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担当。
大胆使用敢担当的改革者。当前,我们的发展处于爬坡过坎的阶段,如何有效突破瓶颈、率先走出困境?如何实现改革提速、优势倍增?关键还是要凝聚打造一支高举改革大旗、勇做改革标兵的“探路者”队伍。同时,也要求改革者要有无比的胆略、勇气与智慧,敢于担当、勇于担当、善于担当。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也是一个重大考验。所以说,敢于担当的改革者是当前最急需、最稀缺、最宝贵的干部资源。改革者迎难而上、不计毁誉,体现了对党、对人民、对事业高度负责的担当精神,展现了动真碰硬、敢闯敢冒的实干作风,与好干部标准是高度契合的,与“实绩论英雄”的用人导向也是完全一致的。要牢固树立实绩导向,大胆重用敢担当的改革者,旗帜鲜明地支持改革、鼓励担当,形成一种鲜明的导向,进而把改革“探路者”的机制性撬动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使改革者“1+1>2”的群体效应进一步显现。
勇于为敢担当的改革者担当。改革已经进入深水期和攻坚期,越是呼唤坚定的改革者,越是需要想改革、谋改革、善改革的干部。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秉承为事业发展选人用人的理念和情怀,以宽广包容的胸襟和革故鼎新的勇气,把想改革、敢担当的干部推上干事创业的舞台,让他们在经济建设主战场、攻坚克难最前沿大显身手、展现才华。要在遵循《干部任用条例》的基础上,破除论资排辈,消除隐性台阶,打破按年龄、资历选干部的思维框框,树立任人唯贤、唯才是举的用人导向。特别是要打破体制性壁垒,畅通机关、国企、学校等不同领域的干部人才,形成“鲶鱼效应”,激发队伍活力。要让敢担当的改革者有市场,从另一角度来说,就是要让那些“只要不出事,宁可不干事”的“鸵鸟型”干部没市场,让好大喜功、自吹自擂、文过饰非的“孔雀型”干部没机会。对那些混日子、守摊子、跑门子的干部,不但不能用,用上去的也要坚决调整下来。看主流看实绩,准确评价敢担当的改革者。用人之道,首在知人。要把功夫下在平时。紧紧围绕好干部标准来评价干部,深化完善定期分析研判制度,厘清改革者的成绩与失误,判定改革者的成败与得失,做到科学识人、准确用人。要看票不唯票。要正确看待票数,辩证分析票数中的“虚”与“实”,看是否由于改革得罪人而失分失票,做到不依赖票数、不唯票取人;要坚持德才兼备原则,注重从得票靠前的干部中择优确定人选,不片面照搬推荐结果,决不能让敢于改革的干部流汗又流泪、失票又失望。要听口碑看实绩。有的改革成效是显绩,看得见、摸得着;有的改革成果是潜绩,苦在当下、利在未来。把重大项目作为考验和历练干部的“练兵场”,作为组织部门发现和使用干部的“大舞台”,继续深化完善专项考察等有效手段,努力在一线凝聚干部、锤炼干部、检验干部、选拔干部,让更多的狮子型、实干型干部脱颖而出。
有包容明底线,为敢担当的改革者撑腰壮胆。一方面要包容失误。“论大功者不录小过,举大善者不疵细瑕”。对干部在推进改革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要认真分析甄别,只要干部是出于公心、集体决策、清正廉洁的,就要鼓励包容、继续重用,帮助他们增胆气、添信心。对承担改革攻坚重任的干部,要赋予必要的“试错权”,只要没有触碰红线的,就不能打板子、扣帽子、装袋子,切实保护干部改革积极性。对因改革而得罪人、被诬陷举报的干部,要及时核查、澄清事实、还其清白,让干部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另一方面也要把握底线。深化改革要坚持“法”字当头、“进”字着力。对于改革有失误、工作有瑕疵的干部,要督促提醒、关爱保护;对于掺杂私利、突破底线、走入歧途的干部,也要严把标准、当下则下,防止少数干部借改革创新之名,行违纪违法之事,最终损害改革事业。(浙江省台州市委常委、组织部长)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