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打造技能人才生力军
来源: 作者:: 阅读: 时间:2016-7-26
许英杰
《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明确指出,要大力培养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技术技能人才队伍,着力打造技能人才生力军。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作为人才队伍的重要组成,技能人才不仅是国民经济制造业的核心要素,更是技术发明、打造物质基础的主体成员。无论是“再工业化”、“制造业4.0”等战略,还是“中国制造2025”战略,离开了庞大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队伍,必将大打折扣。
深化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据统计,2014年我国拥有技工学校2818所,当年毕业人数、招生人数和在校学生数量分别为106.8万、124.4万和339万,较往年呈现出明显下降趋势。截至2014年,我国有技能劳动者1.57亿人,高技能人才4136万人,技能人才数量略显不足,高技能人才存在断档现象。《中国人才发展报告(2014)》也指出,尽管我国人才总量较多、高等教育指数排名较高,但人才竞争力整体偏低,2010年人才竞争力指数得分仅为0.509,较发达经济体依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技能人才竞争力不强、结构不合理问题突出。要加快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深化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改革,建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技能人才培养模式,促进企业和职业院校成为技能人才培养的“双主体”,着力打造一批适应技术进步和生产方式变革的技能人才队伍。
创新技术技能人才激励机制。物质激励是创新激励机制的根本,核心是提高技能人才收入水平。各级政府要制定形成适时技能人才表彰制度,提升技能人才表彰力度;行业协会要积极组织技能人才评比、评优,提高奖励及奖金额度;相关企业要研究制定技能人才激励办法,健全工资福利政策,合理调整工资结构,提高技能工资和技能津贴收入比例。精神激励是创新激励机制的更高追求,重点是给予技能人才荣誉。政府要立足发展需要,进一步完善技能人才职称等级考核认定机制,探索建立企业首席技师制度,形成适合时代发展和企业需要的技能工人职称制度;企业要立足实际,建立内部技能人才职业发展序列,支持科技或技术的成果转化。股权激励是创新激励机制的重要内容,关键是形成技术技能人才主人翁意识。企业要稳妥有序探索开展员工持股制度,使技能人才不仅成为劳动提供者,而且也成为企业的资本所有者,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注重培育工匠精神。瑞士、日本和德国是坚守和传承工匠精神的全球典范。日本“经营之圣”稻盛和夫,善于静心聆听“产品的私语”,从中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德国的“百年老店”,对每件产品、每道工序都凝神聚力、精益求精,让“德国制造”声名显赫。今天,“中国制造”正向“中国智造”转轨,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不但需要加强创新驱动,更需要广大技能人才能够“匠心独具”。为此,李克强总理明确指出,要培育工匠精神,要求技能人才树立敬业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从而在技能人才队伍中形成静心修炼、执着追求的职业品格。工匠精神的培育离不开孕育工匠精神的氛围土壤。打造技能人才生力军,需要“弘扬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扭转重学历、轻技能的偏见,孕育尊重技术、争做技能人才的良好氛围,不断提高技能人才的社会地位及收入水平。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