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
来源: 作者:: 阅读: 时间:2016-9-23
郑 寰
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必须完善党员干部直接联系群众制度(以下简称“直联制度”)。这既是把作风建设抓常、抓细、抓长的必然要求,也是新时期全面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的重要举措。
根据调查研究,要进一步推动直联工作,有以下重点问题亟待破解。
对直联制度进行准确定位。直联干部是“教练员”与“辅导员”,不能包办和代替基层干部的工作。实践证明,直联一旦过度干预基层干部,不仅不会加强党的基层基础工作,反而会削弱基层干部在群众心中的威信。直联的目标,是要以村支部、社区党支部为基础,把基层党组织打造成核心,强化基层干部在当地的群众基础,把他们的威信牢牢树立起来。而不是反其道而行之,莫让直联干部的“全能”变为基层干部的“无能”,给群众留下基层干部不管事的印象。
处理好直联制与基层自治的关系。直联工作要善于发动群众、动员群众,带动群众共同参与。不能狭隘地将其理解成“拉资源”“找关系”,不能以“搞项目”“招商引资”代替人民群众自主能力的培养。避免直联帮扶越多、资金匹配越多,反而群众愈加不满的悖论。
处理好“党政想干”和“群众想要”的关系。党员干部深入群众不仅要与群众打成一片,更要注重倾听群众的诉求,畅通群众表达诉求的渠道,推动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尤其要善于向群众学习,推动政策创新和调整。直联不能仅仅停留于村居,还要向上延伸,促成更广泛的政治对话,与协商民主、参与民主等机制有效对接,推动中央部委、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在制定出台政策过程中,充分听取和吸纳基层的意见,形成良性的上下沟通渠道,建立调查研究的制度,少一些“关门决策”,形成群众参与决策的有效渠道。
注重以直联推动政府职能转变。直联要瞄准基层治理中的突出问题,找办法理顺体制机制,推动基层政府的自身改革。将权力下放基层,资源下沉基层,提高政府工作效率,推动镇乡和街道的综合转型升级。否则,直联可能走形变味,反而造成基层负担加重,导致末梢淤塞梗阻。
善于构筑群众工作同心圆。当前,各地直联制度的主体主要是在职党员干部,大多数普通非在职党员、退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甚至一些亲党的后援群体都没有纳入直联共同体。直联制要克服官僚化,活化党的细胞,就需要突破干部身份、党员身份的无形壁垒,推动全体党员都到社区开展志愿服务,推动全体热心人士共同服务基层。联系群众的主体要从党员领导干部、普通党员干部进一步扩展到全体党员,构筑群众工作的“同心圆”。充分发挥党代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主渠道作用,在基层深入推动党代会常任制,拓宽党代表联系群众的渠道,创新发挥党代表工作室的作用。
用互联网思维来做直联工作。在收集社情民意时,构建群众需求的大数据、党员干部的大数据、提供更加专业化、精准化的服务,有效地把握群众情绪,全面了解群众需求,及时掌握社会的“爆点燃点”、提前进行风险预判。推动电子政务深化发展,统筹政府和社会数据资源,打通不同部门之间的壁垒,让“数据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减轻基层干部的繁重负担。重视网民的意见和建议,打通联系网民的渠道,让干部网上听民意,网下解民忧,善于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来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通过新技术的运用,全面推动联系和服务群众的供给侧改革,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的多样化、个性化、差异化需求。
来源:学习时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