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强人才有效供给
来源: 作者:: 阅读: 时间:2017-1-19
胡昌升
●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就要瞄准短板,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要敢于以“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力求创新突破,着重解决政策缺位、政策越位,特别是政策不“对症”、不“解渴”和政策含金量不高的问题,逐步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政策体系
人才是青海发展的一大短板,短就短在有效供给不足,既包括人才有效供给不足,又包括人才政策有效供给不足。解放和增强人才活力,就要瞄准短板,推进人才结构调整,减少无效和低端供给,扩大有效和中高端供给,增强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
强化政策供给,破除束缚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近年来青海人才政策不断创新,推动了人才队伍不断发展,但与东部沿海地区相比还存在差距,突出表现为体制障碍和机制不活问题。人才管理中存在行政化、“官本位”的现象,人才培养和评价的机制需要进一步创新,人才引得进、留得住、流得动、用得好的政策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完善,人才创新创业的激励政策措施需要进一步落实,等等。破除人才发展体制机制障碍,需要强化政策的有效供给。要以《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为指导,结合本地实际,研究制定青海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敢于以“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力求创新突破,着重解决政策缺位、政策越位,特别是政策不“对症”、不“解渴”和政策含金量不高的问题,逐步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政策体系。
强化培养供给,实现人才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中,不仅存在人才需求得不到满足的情形,也存在人员不得其所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人才使用激励方面存在的体制机制问题之外,人才有效供给不足也是一个严重的问题,突出表现为人才培养上的质量缺位和结构错位。从人才专业结构上看,工业经济管理、企业管理、金融会计、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信息技术、建筑规划、旅游、文化创意、社会工作等领域人才缺口较大;从人才层次上看,全省取得专业技术职称的高、中、初级人才比例为1∶3.3∶3.8,与国际上的理想比例1∶6∶14差距甚大,表明中级和初级人才明显短缺,人才积累和接续力量不足;从人才培养质量上看,人才创新能力、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还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能够突破关键技术、带动新兴产业、发展新兴学科的高端人才还很欠缺。这就要求人才培养体系更加突出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导向,更加明确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建立人才培养专业、类型动态调整机制,特别是要加强产业人才需求预测,加快培育重点行业、重点领域、战略性新兴产业人才,注重人才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探索建立创新创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机制,完善产学研用结合的协同育人模式,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使人才发展的源头活起来。对于已有人才要加大力度,深度培养、放手培养,把人才存量充分盘活起来。
强化引进供给,增强人才供给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青海人才供给要坚持两条腿走路的方针。在立足本地优化人才培养结构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增强人才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青海专门启动实施“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聚焦“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布局,紧扣现代生态农牧业、盐湖资源综合利用、高原生物医药、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保护、旅游等具有独特资源禀赋优势和广阔干事创业空间的领域,培育梧桐树,集聚金凤凰。同时,青海“高端创新人才千人计划”注重通过兼职服务、候鸟式聘任、项目招标、联合攻关、成果转化等各种柔性方式引进高端创新人才。青海工作条件相对艰苦,省委省政府拿出最大的诚意,一方面为引进人才制定了一次性支持以及薪酬待遇、职称评定、编制、住房、医疗保健、子女教育等17项服务保障政策;另一方面把柔性的文章做足,坚持以用为本,采取目标任务导向、个性化定制的使用方式,消除外部人才发挥作用与本地管理之间的张力,为引进人才施展才华创造了开放包容的广阔空间,使引进人才成为满足本地需要的有效供给。(青海省委常委、组织部长)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