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475_110px;
355_110px;

人才工作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人才工作 > 人才工作

通渭县人才工作综述

来源: 作者:: 阅读: 时间:2017-5-10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培养和造就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敢于担当、为民服务的人才队伍,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支撑。近年来,通渭县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在创新实践中发现人才、在创新活动中培育人才、在创新事业中凝聚人才,形成了“寻觅人才求贤若渴、发现人才如获至宝、推荐人才不拘一格、使用人才各尽其能”的生动局面。

集民智  慧眼识才甄英贤

2015年秋收时节,通渭县碧玉乡朱川村村民刘喜明家里新添了两个“成员”。刘喜明因此较往年忙碌了许多,他除了起早贪黑忙着耕作家里的14亩土地外,还要精心“伺候”新引进的两头西门塔尔牛。

“今年,天耀草业公司汪老板联系帮扶我家,公司一次分红两头新品种基础母牛,我有说不出的感激。”刘喜明边打量牛的毛色,边谋划着自己的发展,“有汪老板的帮扶,我们不愁脱不了贫。”

刘喜明说的“汪老板”就是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汪继武。就在5年以前,天耀草业公司还是一家小打小闹的牧草加工企业,汪继武也是通渭县名不见经传的企业老板。

随着全县现代旱作循环农业的快速发展,产生了大量的以全膜玉米秸秆为主的饲草,为发展养殖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机遇。天耀草业公司抢占鳌头,迈出了草畜一体的发展路子。

经过几年的摸爬滚打,天耀草业公司以其发展思路超前、发展理念新颖、经营诚实守信,赢得了政府的信任,得到了群众的认可,县委县政府将该公司作为全县畜草产业的龙头企业,开始重点支持,汪继武本人也成为全县重点培育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

经过十年磨砺,甘肃天耀草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汪继武的带领下,已经发展为集饲草、养殖、有机肥、蚯蚓养(种)殖、加工、研发、销售为一体的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省扶贫龙头企业,创出了订单农业、入股分红、吸纳就业、投母还犊的精准扶贫“天耀模式”,为全省产业扶贫刻印了范本。

千里马虽好,还要由伯乐来选。

近年来,通渭县把发现人才作为持续推进人才工程的基础性工作来抓,通过分领域分行业举办各类技能比武大赛、层层选拔推荐等措施,使不唯学历、不唯资历、不唯身份发现人才的机制得到广泛认同,让“养在深闺人未知”的难得人才走出“闺阁”,服务社会。近五年来,全县各级组织共发现各类人才584名,其中有12名成为市管拔尖人才。

“本土人才熟悉掌握县情乡情,发挥作用更接地气,所以我们广开进贤之路,敞开纳贤大门,让这些有一技之长的人才脱颖而出,既调动了全县上下争先创优的积极性,又让这些人才能在脱贫攻坚主战场大显身手。”中共通渭县委常委、县委组织部部长焦国华说。

建平台  多管齐下育俊杰

十年树木,遍地梧桐。

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关键是创新,根本靠人才。谁能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谁就能在竞争中抢占先机。

徜徉在通渭县悦心国际书画村,几乎每天都能看到廉牛辉穿梭在各个画廊,与文化工作者、书画创作者、文化企业家共同谋划通渭书画发展的身影。

书画,可以说是通渭县的“代名词”。通渭,因书画而改变,通渭,也因书画而享誉全国。

但就在6年以前,通渭书画产业发展还处在“尴尬”的境地。缺少大型的专业场馆、缺乏高科技书画龙头企业的带动、市场化运作程度低……

如果用一句话来形容当时通渭书画人才的现状,“人才众多、领军人才不足”恐怕再合适不过了。无疑,领军人才匮乏已经成为制约通渭书画发展的“拦路虎”。

廉牛辉,通渭悦心国际书画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这位从大山深处走出来的农民企业家,从骨子里厚植着对通渭书画文化的热爱,在涉足房地产、酒店餐饮业时,便偷偷瞄准了通渭“经济沙漠”里的“文化绿洲”——通渭书画。

通渭县委、县政府顺势而为,把廉牛辉列为通渭书画产业发展的领军人才重点培育,在项目争取、资金投入、品牌打造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帮助成立了通渭县悦心国际书画有限责任公司、通渭县悦心国际书画村、全省首家画廊协会。

不忘初心、负重前行。

面对当时国内书画市场出现的“降温”现象,廉牛辉暗下决心,“要做就做到最好!”他上北京、下山东,积极与中美协、中书协等国家级文化机构取得联系,建立战略协作关系,邀请国内外书画大家走进通渭,加盟协会、开展培训,主动承担每年一届的通渭书画文化艺术节的重要展览布展等。

“近几年,全县书画创作、交流、装裱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快速发展,呈现出欣欣向荣的局面,这是县委、县政府高瞻远瞩,重视和培育领军人才的结果。”通渭县画廊经营者田军说。

培育像廉牛辉一样的“领头雁”,正是通渭县加快实施人才工程的强力注脚。

通渭县紧紧围绕畜草、玉米、新能源三大主导产业和马铃薯、中药材、小杂粮、林果、劳务、文化旅游六大特色产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坚持“搭建基地、强化培育、高端引领”,在产业效应集聚的区域建立“乡土人才”“在外创业人才”“书画人才实训”等示范基地,按照“培训基地+对口部门+示范产业+远程站点+田间课堂”的模式,积极实施“基地联项目、项目促人才、人才出成果、成果助增收”工程。

2011年以来,全县共建立人才示范基地46个,实施人才重点项目12个,培育各类人才2876人,推出“农”字号科研成果31项,带动贫困群众每年人均增收1441元。

优环境  筑巢引凤聚群能

水积鱼聚,木茂鸟集,引凤先需筑巢。

曾几何时,“外面人才不想来,本地人才不愿回”让通渭县一度“难堪”。如今,“走,到通渭走!那儿的自然环境更优美、创业政策更优惠”成为人才流向新的风尚。通渭,正成为大众创业的沃土。

人才竞争从某种意义上讲,就是人才环境的竞争。抓住了人才环境建设,就抓住了人才开发的关键点和制高点。

如何让人才乐意来、留得住?

近年来,通渭县委、县政府从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出台了《通渭县“235”人才引进计划》和通渭县人才开发经费保障机制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激励各类人才发挥才智,到通渭干事创业,有效弥补了人才缺乏这一短板。

通渭县华家岭乡创业人士王秉雄在电子行业打拼出一片天地。虽然在兰州有了较好的发展平台,但得知家乡在精准扶贫工作中出台优惠扶持政策时,他果断回乡创业, 在世歌尧村组建甘肃金岭众创林木育苗农民专业合作社,吸引318名村民入社,既增加了农民收入,企业发展也蒸蒸日上。

“县上适度降低了我们返乡创业的门槛,在土地、融资等方面给予优惠,正是受这些政策的吸引,我们才回乡投身家乡脱贫攻坚的‘战役’。” 王秉雄说,“现在政策这么好,回乡发展实现了家乡父老和我个人的双赢,何乐而不为呢!”

功以才成,业有才广。大批人才的引进,激活了通渭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一池“春水”。

按照每年引进20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和高层次专业技术人才、30名急需紧缺人才、“柔性引进”50名知名专家的人才引进办法,截至目前,全县共引进各类人才576名,其中有18名人才成为精准扶贫、医疗卫生、教育教学等方面的“把关”人才,有1200多名知名专家在全县科技战线、重点项目、文化艺术领域开展中短期技术服务。

人才是可以流动的生产力。

如果说引进人才是关键,留住人才则是关键之关键。通渭全县上下已形成共识,要留住人才,就必须提供最好的服务、打造最优的环境、胸怀最大的诚意。

毕业于浙江中医药大学的研究生徐智,被通渭县人民医院聘任为心内科住院医师。针对当时职称低、收入少的现状,徐智“人在曹营心在汉”,暗自联系到条件更优越的医院就业。得知这一情况后,院负责人主动和他交心谈心,了解他的“难肠事”后,研究出台了相关政策,做到了用待遇留人、用事业留人、用感情留人。如今,徐智通过低职高聘,升任医院主治医师、心内科主任,成为该院学科带头人。

“正是我们以心交心,解决他们的实际困难和待遇,才留住这些人才,否则,医院要实现创新发展肯定是句空话。”通渭县人民医院院长杨玮说。

小细节折射大情怀。

2012年以来,通渭县建立了《县级领导联系人才制度》,实现了县级领导与各类拔尖人才零距离沟通交流。同时,不折不扣抓好落实各项政策,出台鼓励人才创新创业的奖励办法,使一大批人才留得住、能安心、做贡献。

立规章  各尽其能展所长

科学的机制是人才队伍施展才华的根本保障。

“我们把人才工程作为全县持续推进的四大工程之一,连续两届写入县党代会工作报告,目的就是激发所有人才的内生动力,助力全县如期建成全面小康社会。”定西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通渭县委书记令续鹏不只一次讲到,“如何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就必须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体制机制,让想干事的人有机会、能干事的人有平台、干成事的人有地位。”

好思路、好机制犹如一盏明灯,指引着全县人才事业的快速发展。

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进一步加强了成员单位的交流协作,推动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格局,使全县人才工作和人才队伍建设中的重大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人才工作绿色通道制度:为各类人才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让四面八方的人才宾至如归。

领导联系专家制度:县级领导干部与高端人才“联姻”,定期开展决策咨询、座谈交流、看望慰问活动,拓宽了专家建言献策渠道,解决了他们工作生活中的困难。

……

完善的体制机制为人才活力竞相迸发奠定了坚实基础,一大批英才贤士扎根通渭,聚集产业链条,发挥聪明才智。

脱贫正当时,人才显身手。

通渭县委、县政府因势利导,不断创新工作载体,开展了以“百名科技人才智力支撑促扶贫,百名金融人才支农惠农促扶贫,百名电商人才拓展营销促扶贫,百名艺术人才文化聚力促扶贫,百名在外人才返乡创业促扶贫”为主要内容的“五百五促”人才助推精准扶贫行动。

一花引得百花开。仅2016年,全县组建科技服务团155个758人,研发推广新品种、新技术58项,建成产业标准化示范基地6个;选拔81名金融专业人才到贫困村任职,指导建立电子商务网点175个;培育农民书画、剪纸等民间艺术人才543名,支持帮助163名在外创业人才回乡创业,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163家。

一项项制度机制似雨后春笋落锤定音。

一个个优秀人才像候鸟一般集结通渭。

一件件民生实事如春风细雨润物无声。

通渭,正在扬帆起航,砥砺奋进。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共通渭县委组织部
邮编:743300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中街4号
备案许可证号:陇ICP备14000381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102000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