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475_110px;
355_110px;

党史知识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党史知识 > 党史知识

“两西”建设

来源: 作者:: 阅读: 时间:2017-5-24

1982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对“三西”地区(以甘肃定西为主的中部干旱地区、河西地区和宁夏西海固地区)进行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因此,从1983年开始,甘肃省中部地区以安定、会宁、靖远、通渭为代表的20个县区,和河西地区以民勤、古浪、天祝等19个县区,被纳入甘肃“两西”建设范围。

甘肃省委按照“有水走水路,无水走旱路,水路旱路都不通另找出路”的工作思路,开始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模最大的农业建设和区域性扶贫开发工作。

“走水路”——搞灌溉农业。“两西”建设以来,先后建成了引大入秦、西岔电灌、靖会电灌、兴堡子川电灌、景电工程、庄浪竹林寺水库、马莲河流域治理、黑河西总干、草滩庄枢纽工程、敦煌党河水库、酒泉夹山子水库、民勤跃进总干、武威南营水库等90多项大中型水利工程。其中4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有效灌溉面积累计达到480多万亩,有灌溉条件的地方人均达到0.5亩以上。并通过打水窖和建人饮工程,基本解决了205万人、611万多头牲畜的饮水困难。通过小流域治理,封山育林,生态环境明显改善。

“走旱路”——搞旱作农业和特色产业。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开始着力培植草畜、马铃薯、中药材、果品、瓜菜等特色优势产业,逐步形成了区域特色支柱产业和扶贫龙头企业。特色产业收入占到了贫困地区农民人均纯收入的60%左右。

“水路旱路都不通另找出路”。省委、省政府经过考证,开辟了“兴河西之利,济定西之贫”区域性移民的路子。“两西”建设以来,甘肃省先后在河西走廊、沿黄灌区开发水土资源,建成了一大批移民基地,对中部、干旱带片、南部高寒阴湿地区的农民进行移民搬迁,累计安置移民79.73万人。这部分移民通过国家扶持,自力更生,基本摆脱了贫困,走上了致富道路。

来源:中国甘肃网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共通渭县委组织部
邮编:743300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中街4号
备案许可证号:陇ICP备14000381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102000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