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475_110px;
355_110px;

党史知识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党史知识 > 党史知识

临洮儿女志壮天山

来源: 作者:: 阅读: 时间:2017-5-10

  1949年8月16日,临洮县解放了,全县人民欢庆解放。在新成立的中共临洮县委和县人民政府的领导下,展开了大力支援前线的工作。党中央和毛主席决定由一兵团解放和接管新疆,指示下达后,王震司令员去找陇右工委书记陈致中同志,要求“在临洮地下党员中做工作,尽可能多地动员党员随一兵团到新疆去。不是党员的知识青年也可以。”县委立即召开了动员大会,号召共产党员和知识青年踊跃参军。紧接着,又组建了一兵团军政干部学校。

   “有志儿女参军去!”整个临洮县掀起了参军的热潮。干校招生的第一天,就有600多人踊跃参军,一时形成了父亲儿女同参军、兄弟姐妹争报名、师生同学联名投笔从戎、亲朋邻居相约入伍的热烈场面。其中最令人敬佩的是那些为人师表的教师们。在临洮享有很高声望的工业学校校长戚文波先生,不仅率子参军,而且亲临众多学生家中动员说服家长,引导许多学生光荣参军。女子师范学校教导主任魏宣昭先生,奔走于洮河两岸,动员师生积极参军,成为干校建校时出色的宣传员。临洮各学校的干部和老师,率先参军的还有10多位,对学生的影响很大,激起了临洮知识青年踊跃参军的热潮,同学们浪潮般地涌向了当时一兵团军政干校临时校址临洮师范学校,汇成了1200多人的学员队伍。

   1949年中秋节之夜,月明风清,部队从临洮出发,到达兰州,进行了动员培训,经永登、张掖,一路徒步跋涉,每天按照预定的程途艰难行军,日行数10里。队伍里虽然大多数都是刚入伍的不足20岁的学生,大家走得脚痛腿酸、精疲力尽,但他们互相勉励,鼓足勇气,经受住了艰苦行军的考验。干校在张掖驻了20多天,积极做好了进军新疆的越冬准备和生活补给,加强了部队的组织建设和思想教育,然后改乘汽车,经酒泉,西出玉门关,以豪迈的气概进入新疆,于12月中旬到达吐鲁番。在这三个月多时间的行军途中,部队一路上尊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即使再严寒的夜晚,不经同意也都在村巷或院落过夜,即使再饥再渴也绝不拿群众一针一线。途中不但帮助群众干活、解决困难,而且还同流窜的土匪作斗争,保卫了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干校行军到达吐鲁番,新疆已经和平解放,为了加强领导,加速培养干部的需要,干校在吐鲁番安营做了行军总结,奉命与二军教导团合编,在异地塞外过了元旦佳节之后,执行王震司令员的命令,徒步进军喀什,去迎接更加艰苦卓绝的战斗。

   从吐鲁番行军到喀什3000多里的路程,比从兰州进军河西走廊入疆要艰苦得多,夜宿无定时,日行百余里路程是常事,有时为了赶到预定站口,要日夜兼程步行一百七八十里。一路上,全体干部学员顶风雪、冒严寒、攀山谷、跨戈壁,经常在沙漠中迷路、断水、绝粮,历尽艰难险阻,但他们同心同德、奋勇前进。一路上,部队无论进县城还是过村镇,从不干扰当地老百姓。各族群众自发地载歌载舞,夹道欢迎人民解放军的到来。就这样,他们艰苦行军48天,徒步行程3600华里,胜利到达南疆喀什,这时已是春耕播种时节,全团行装未卸,征尘未洗,立即开进荆棘丛生的荒野、湖滩安营扎寨,做好大开荒、大生产的准备,揭开了扎根新疆、屯垦戍边的新篇章。

   当时的生产和生活条件都十分艰苦,全团住在临时搭的帐篷里,按计划要在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内完成6000多亩的开荒任务(平均每人5亩)。全团干部战士不畏艰苦,知难而上,每天奋战10个多小时,终于按期完成了任务,使一片亘古荒原变成了千顷良田。

   数十年来,这些进疆的临洮儿女们把自己的一生交给了新疆和祖国的建设事业,在天山脚下、戈壁深处流汗水,洒热血,奉献出了他们的毕生精力和才华。虽然,在后来的祖国现代化建设中由于革命工作的需要,这些临洮儿女们有的留在了新疆,有的走向了长城内外、大江南北,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但他们当年投笔从戎、志壮天山的伟大壮举将永留青史,激励着一代代临洮人民为祖国建设事业去创造新的辉煌。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共通渭县委组织部
邮编:743300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中街4号
备案许可证号:陇ICP备14000381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102000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