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权松绑”贵在精准
来源: 作者:: 阅读: 时间:2017-7-28
王志明
●松绑需顺应人才期盼。常格不破,大才难得。要把人才从不合时宜的政策藩篱和制度羁绊中解放出来,变“戴着脚镣跳舞”为“放开手脚创新”
●放权务求实在、力争到位。放权的核心是消除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院内院外”的围墙,把用人单位推向人才引育的前沿
“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是推进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内容,也是推动人才工作创新发展的关键所在。推进“放权松绑”,必须提高精准思维能力、强化精准改革举措,切实把破除体制机制障碍从“知”的层面落到“行”的过程。
精准定界,厘清放什么权、松什么绑。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放权松绑”只有明确放哪些权、松哪些绑,才能提供清晰的行动准则和稳定的心理预期。放权须直击问题靶心。需要什么人才、用什么人才,用人主体最清楚、最有发言权。青海当前人才管理模式主要依靠“政府推动+行政引导”,市场力量调动不足、用人主体作用发挥不够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政府要先行自我改革,推进职能转变,着重在人才评价、激励和使用上下放权力,提高用人主体的话语权;在人才招聘、流动环节上放开空间,强化市场配置功能,弱化行政主导作用;在人才职称评审、事业编制管理、工资待遇审批上降低门槛,把该由市场运作的交给市场、该由用人主体实施的交给用人主体,减少不必要的行政约束。松绑需顺应人才期盼。常格不破,大才难得。要把人才从不合时宜的政策藩篱和制度羁绊中解放出来,变“戴着脚镣跳舞”为“放开手脚创新”。青海推进人才评价机制改革,打破职称考试条框制约,扭转“唯论文论英雄”的考评导向,严防学术腐败土壤滋生;改进科研资源配置管理制度,取消项目评估、申报等环节的繁文缛节,解决科研人员跑项目、跑资金空耗精力的问题,让专业人才专心做事;突破人才流动体制壁垒,打破身份、户籍、地域等刚性限制和制约,确保专业人才在合适的岗位上;完善人才激励保障政策,打破“大锅饭”分配模式,鼓励人才敢于冒尖、大胆创新创业,在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中实现价值、获得回报。
精准施策,明确如何放权、如何松绑。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的意见》对“放权松绑”作了明确的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只有紧贴实际、精准施策,才能确保中央部署不折不扣落实、扎实有效落地。放权务求实在、力争到位。放权的核心是消除有形无形的栅栏、打破“院内院外”的围墙,把用人单位推向人才引育的前沿。青海聚焦用人主体,向国有企业、高校、医院等企事业单位下放人事管理权限,支持其自主实施招录计划,决定聘任对象和岗位职级;突出评价主体,发挥用人单位的主导作用,合理界定和下放企事业单位专技人才职称评定权限,发挥行业协会等社会组织作用,做到既问“东家”,又问“专家”。松绑务求管用、力争放活。松绑的关键是直击制约人才发展的难点、打通束缚创新的“堵点”,充分释放和激发人才活力。青海在人才评价上突出重品德、重能力和业绩导向,破除学历、资历、论文等限制,解决制约优秀人才职称晋升的问题;科研管理上赋予领军人才规定范围内的预算调整权、人财物支配权、技术路线决策权等,让其真正说了算、能够领着干;人才流动上打通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各方面人才无障碍流动的平台,让优秀人才更好地、更舒心地尽展其才;人才激励上围绕完善创新创业载体链条,支持人才带着成果到企业转化或创办企业,并通过股权激励、税收减免等措施,保障人才收益,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精准配套,做到“放、松、管、服”一盘棋。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放权松绑”不等于一放了之,撒手不管,只有坚持放管结合、完善服务配套,才能形成完整的闭合体系,做到权力放好、放活、放到位。在管理上着眼科学高效。向用人主体放权,政府不能放之任之,而是要把突出市场导向与完善宏观调控有机统一。青海进一步强化政府宏观管理,发挥“有形之手”功能,通过增强政策的有效供给、解决人才外部性问题等,主动弥补市场缺位和市场失灵;加强事中事后监管,做到引导不主导、放手不插手,防止私人订制式“萝卜招聘”“近亲繁殖”等问题发生;加强人才管理法制建设,研究制定人才资源开发、人才市场发展、人才失信惩戒等方面的政策制度,做到法定责任必须为、法无授权不可为。在服务上着眼配套跟进。如果服务跟不上,就会放大“劣币驱逐良币”的扭曲效应。青海着重围绕发挥社会力量作用,通过鼓励专业投资机构或企业创办新型孵化器、实施重大引才活动服务外包等方式,有序承接政府转移职能;挖掘网络等新技术资源,建立人才综合信息服务平台,通过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完善政策发布、项目申报和全程跟踪系统,为人才提供高效便捷服务;优化人才发展生态,着眼营造拴心留人的尚贤环境,通过建设“人才社区”、政策落实“一卡通”等措施,增强人才凝聚力和向心力,真正“筑好黄金台,引得凤凰来”。(青海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才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