确保党始终同人民群众“在一起”
来源: 作者:: 阅读: 时间:2017-8-23
王锁明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重要讲话中有10多处提到“人民”“群众”,在结束语中他更是明确指出,要“确保党始终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破浪前进,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这一重要论断,表达出共产党人一刻也不能脱离人民群众,深刻阐述了处理好党同人民群众关系的极端重要性。
强调党要始终同人民群众“在一起”,有其必然性和重要意义。首先,“在一起”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的贯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基本原理,要求我们在现实中自觉坚持群众观点,践行群众路线,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一刻也能不脱离人民群众。这是无产阶级政党不断取得胜利的根本保证和力量之源。其次,“在一起”是我们党的性质和宗旨的本质体现。我们党的中国工人阶级先锋队、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先锋队的性质,以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从根本上规定了党同人民群众的关系是“公仆”与“主人”的关系,因此“公仆”必须始终同“主人”“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想人民之所想、急人民之所急。再次,“在一起”是从党的奋斗目标得出的逻辑结论。共产党人以共产主义为信仰,以解放全人类为目标,实现好、维护好和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其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深情地说,“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以,各级党的干部应该经常深入基层,倾听群众呼声,把握群众需求,团结带领人民“进行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最后,“在一起”也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内在需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党,一个政权,其前途命运取决于人心向背。”历史经验也反复证明,“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因而,是否始终同人民群众在一起,“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最强烈、对党的执政基础威胁最大的突出问题”,直接关系我们党执政的群众基础,直接关系全面深化改革的力量源泉,直接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
如何确保党始终同人民群众“在一起”?这犹如一场严峻考试。为考出成绩、考好成绩,当前特别需要从六个方面着手“备考”。在思想观念上需认清党群关系的实质所在。在社会主义的中国,人民群众是国家的“主人”,广大党员及其干部是人民的“公仆”,这种关系在任何时候、任何场合都不能改变,更不能颠倒。然而,有的干部对下级或群众颐指气使,动辄吹胡子瞪眼睛,这种做派不符合自己的身份要求,背离了党的群众观点,也败坏了党和政府的社会形象,更从反面进一步启示了各级党的领导干部,即必须着力在思想上解决“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的问题,自觉摆正个人与群众的关系,努力将公仆意识寓于日常工作、生活之中,拜人民为师,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提高素质,增长才干。
在情感关系上需端正对待群众的根本态度。对于共产党人同人民群众的关系,伟人毛泽东曾以“学生”与“先生”的关系作过形象比喻。一方面,为倾听到广大群众的心声,党的各级干部应当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甘当群众的“学生”;另一方面,为实现正确领导,推动事业发展,除了应该坚持“从群众中来”,还需要秉持“到群众中去”,即努力当好群众的“先生”,教育和引导群众,切实把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工作部署贯彻到群众中去,创造性地转化为他们的社会实践。
在政策举措上需维护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把群众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就要求我们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以不断提升人民的获得感为落脚点,做到“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即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当前,广大群众“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所以改革就要从这些问题入手,认真听取广大群众的意见或建议,将其中的合理因素吸收到政策制定中来,并通过政策层面的贯彻落实,顺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工作方式上需成为服务群众的行家里手。一刻也不脱离人民群众,要求各级党的干部必须心系群众,对群众怀有深厚感情,眼睛向下看,身子往下沉,自觉与群众打成一片,与群众沟通不只人“在一起”,更有“心与心”的交流。然而现实中,有的党员干部对群众缺了份感情,台上侃侃而谈,台下不闻不问,下去调研也是走马观花,不接地气。这种工作方式了解不到群众疾苦、倾听不到群众心声。可见,对待群众也要有“真的好想你”的那份情感,如此才能真正了解群众的所急所难。当然另一方面,做好群众工作光有感情而没有本领也不行。从顺应实践要求和人民愿望考虑,我们应该不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把对群众的满腔热情转成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办成事上,否则是不可能长久地、持续地赢得群众的信任、理解、拥护和支持的。
在具体手段上需体现时代发展的创新要求。在当今信息化条件下,如何更好地联系和服务群众?我们理当顺应时代发展,发挥好新媒体技术手段的长处和优势,熟悉网络、运用网络,读懂网民心声,通过线下与线上的联动,积极做好互联网时代的群众工作。与此同时,我们还需要把握“变”与“不变”的关系,即如何服务群众的方式手段一定会与时俱进,但必须服务群众的理念态度无疑应一脉相承。更具体地说,不论在何种环境下,条件有多改善,科技手段有多丰富,我们都应该始终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治修养、道德情怀和人格魅力,坚持被实践反复证明了的行之有效的一些理念、制度和做法,从而更精准地服务好群众。
在自身建设上需增强居安思危的忧患担当。在当今日趋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下,全党同志特别是党员干部必须牢固确立忧患意识,自觉做到居安思危,强化使命担当,坚信打铁还需自身硬,坚持“老虎”“苍蝇”一起打,坚定不移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永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不断增强“党的凝聚力、战斗力和领导力、号召力”,团结带领人民群众“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惟其如此,才能使“党的执政基础和群众基础更加巩固”,也才能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从胜利走向新的胜利”。(南京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