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475_110px;
355_110px;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 > 工作动态

一位老党员的来信

来源: 作者:: 阅读: 时间:2019-9-30

【编者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开展以来,省委常委、省委组织部部长李元平同志收到了一封特别的来信。这封信是通渭县北城铺镇徐阳村82岁的老党员徐有谦写的。

徐有谦入党60多年,曾担任过通渭县北城铺镇徐阳村党支部书记。在这次主题教育中,他通过“甘肃党建”平台参加支部组织生活,在平台上开展学习,了解主题教育各项动态,感到对自己的学习生活很有帮助,有感而发,由他口授,儿子帮助打字,写出了《学习“甘肃党建”平台有感》,通过徐阳村几十年的变迁和自已亲身经历记录了《见证党的初心使命“十一书”》。用通俗的语言、鲜活的事例,表达了一名老共产党员对党发自内心的热爱以及对信念的坚守、对宗旨的践行、对群众的关心和对脱贫攻坚的信心,从一个侧面印证了我们党的初心和使命。现将《来信》全文刊发,供大家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学习中参考。

 

见证党的初心使命“十一书”

 

敬爱的党组织:

我叫徐有谦,1938年10月出生,1960年7月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64年至2004年任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北城铺镇徐阳村支部书记,扳指一算今年已是近60年党龄、40年干龄、82岁的年龄了。

党给了我第二次生命。我出生在旧社会,成长在解放前,工作在红旗下,既是旧社会饥寒交迫的经历者,也是伴随新中国成立的历史见证者、改革开放的亲历者,更是在党的领导下迈向幸福生活的受益者,一直在党的怀抱中成长,深受党的雨露恩泽。

党让农村换了人间。近期习近平总书记视察甘肃并看望各族群众的新闻让我激动地睡不着觉。几十年来,在党中央的英明领导和关怀下,我们甘肃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我亲眼目睹了我们群众由贫穷到富裕的过程,亲身感受到党的惠民政策无微不至的关怀,亲自体验到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一项项惠民政策接二连三到来,一股股暖流持续流入我们百姓的心田。现在,我们喝上了自来水,告别了“涝坝水”;种上了平整田,消灭了陡坡田;盖起了砖瓦房,告别了“土窝子”。农民种粮有补贴,养殖有补贴,农机有补贴,盖房有补贴,困难有低保,“五保户”人员有国家供养,就医有保障,孩子上学不用交学费,还有免费住宿和午餐等……有今天的幸福生活,归根结底一句话,就是党为民利民富民好政策的硕果,这是铁一样的证据和事实。

党员要不忘初心。党自成立以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一直在坚守。作为一名经党培养、受党教育60年的普通农村党员,怎么样做到对党忠诚、守住党性、为党工作?反思我们农村个别党员无故不参加组织生活,连起码的党费都不愿意交纳,何谈在脱贫攻坚中起模范带头作用?

农民要常思党恩。感恩是相互的,我们八亿农民见证了党为群众兑现的初心和使命,作为我们农民需要内心反复地扪心自问,党为农村进步、农业发展、农民致富办了这么多数不清的实事好事,人心都是肉长的,我们该为党做点什么?怎么样来表达这种心底朴实的感恩之情?怎么样让广大群众忆苦思甜记党情、发自肺腑地感党恩、今生今世跟党走?

今天,结合即将开展的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在喜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要勇当党在农村的“代言人”,为党为农村发展、农业增收、农村致富算一笔账,算算党为老百姓做的好事实事,晒晒农村发生的巨大变化,理理我们农民的幸福账单,用农村变化生动真实写照诠释党是如何践行初心和使命的。

60年“水梦”变现实

“十年一大旱,三年两头旱”。了解通渭县的人都知道这里是一个十年九旱、严重缺水、靠天吃饭的地方,以前农民吃水用的都是在“涝坝”里收集的水,由于水碱太大,没有经过净化处理,而且人畜共饮,很不卫生。

由于严重缺水,干完农活回家一盆水洗完洋芋片后澄清洗脸,洗完脸后再沉淀给牲畜和食,“节水意识”已经渗透到通渭人的骨子里了,找水、担水、抢水成为村民一天生活中起早贪黑最大的负担,有时为争抢河沟一眼“细”泉水争吵甚至打架。特别遇上干旱时节只能用毛驴驮上水桶到几公里以外的地方找水,家家户户天一下雨就赶紧把家里所有的盆盆罐罐放在屋檐下盛雨水,水比油贵、抢水吃是当时缺水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为解决我们山沟里老百姓吃水难的问题,90年代,党和政府先后实施了“121雨水集流工程”,吃水得到了一定程度缓解。特别是实施引洮工程以来,2016年徐阳村的老百姓吃上了盼了半个多世纪的洮河水,几代人曾经的“水梦”变成了现实,真正解决了老百姓“渴”的大问题。徐阳村经历了从无水到有水,从苦水到窖水,从挑水到自来水的过程,告别了吃水难、无水吃、抢水吃的历史。这全是党和政府为老百姓解决的实实在在生存大问题,乡亲们由衷地说,喝上自来水,不忘共产党!

免交税让农民吃了“定心丸”

我当村干部时,农民不仅要交农业税,还要交公粮,杂七杂八的农林特产税、牧业税、屠宰税等“三提五统”等名目的税费,成了摆在村干部和农民中间的“双重负担”。如果遇上一年粮食欠收就得东拼西凑借钱交税费,部分家底差的只能年年借、年年还,一年到头还不清,这是压在老百姓心头的一块“心病”。2006年国家取消农业税从此改变了千年来“纳皇粮”的历史,不仅给农民免了税,还给种地的农民发补贴,现在种地有粮食直补、农资综合补贴,养殖有补贴,还有了农机具购置补贴。以前是一亩地要交近100元的各种税费,现在好了,不仅不交税,一亩地还可以拿到近100多元的各种补贴,种地得到实惠的明显增加和负担的明显减轻让农民的日子过得真是“爽歪歪”,农民种地更加有奔头了。

从填饱肚子到吃出营养

“民以食为天”。三十年代出生的人都经历过饥荒,五十年代的农村还“吃大锅饭”,人们过着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每天随着生产队长的吆喝声,老辈们每天天不亮就上工,晚上半夜才能回来,全天卖力地干活仍然过着吃不饱饭的穷日子。那时家家户户劳力少孩子多,每年分粮人均150斤,每天人均不到半斤,家里唯一的主食就是土豆,只能是一天三顿围着土豆转,土豆煮熟后还要分着吃,生怕年龄小的吃不上,一瓶清油从年初省到年尾,带一点油水的饭都得一家人偷着吃,生怕家里来客人“憎饭”,“饿”与“饱”成为农民最难跨越的“鸿沟”。

现在“吃”已不是大问题了,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平时的饭菜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不但能“吃饱”,还要讲“吃好”,白面馍馍可以餐餐都有了,饺子不只是过年才能吃得到。平日里有无客人,一家人聚在一起,端上几碟小菜,饮上几盅酒成了家常便饭,大鱼大肉已不是城里人的生活,从昔日围着“土豆转、离开土豆不能活”到如今讲究饮食清淡、营养。

“三漏”屋搬进砖瓦房

七八十年代,村里每家住的房子都是土块房,大多数土块房都是“爷爷辈”留下来的。那时生的孩子多,房子又少,全家人只能挤在一个炕上睡觉,加之年久失修,屋顶破洞能看见天。老百姓形容土块房是夏天晒得受不了,雨天流得受不了,冬天冷得受不了的“三漏屋”,挡不了风、遮不住雨、更保不了暖。

近几年,随着惠民政策增加和农民收入增加,徐阳村的房子旧貌换新颜,大多数已经翻盖了三遍。家庭条件差的还能享受国家危房改造补贴政策,土块房变成砖瓦房,砖瓦房又变成平房了。如今大家手头经济宽裕了,盖房子打地梁和圈梁,外表贴上瓷砖,既美观又坚固,现在住着落地玻璃大窗户的房子,花园里花红草绿,一座座砖混、砖木房屋错落有致,房间里宽敞明亮,软皮沙发、数字电视、双门冰箱等现代家具一应俱全,好多家庭都装上了太阳能,每天干活回来都能洗上热水澡,真是太方便了。

穿衣从“老三件”到“新N件”

的确良、黑条绒布、布鞋是当时六七十年代农村人穿的“老三件”。改革开放前,农村生活条件差,买布靠布票,穿衣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一句农村里流行的“一件衣裳,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最后再改小老六穿”是当年缺衣的真实写照。小孩的衣裳几乎都是大人的衣裳改的,等过年的时候才能穿补丁少一点的“新衣裳”,那时小孩过年能穿新衣服出去是很神气的事情,但穿出去时大人总会再三叮咛别弄脏了。过完年新衣服就被压在箱底,只有等到重大节日的时候才会拿出来穿,农民解决穿衣的途径只能盼每年城里人穿过的“救济衣”。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民收入的增加,市场商品的丰富,过去农村人穿衣裳是一衣多季,现在一季多衣。穿衣不再满足于穿暖就行,还要讲究穿美,一个季节就要买好几身衣服,五花八门的款式、绚丽多彩的颜色、各式各样的花纹、可谓是无所不有。农村小伙子、小姑娘穿着打扮像川剧里“变脸”一样频繁。

“三跑田”变成“三保田”

徐阳村是一个典型的住在陡坡、种在陡坡,地无三尺平的地方。以前这里的陡坡耕地下点雨水就带着土、肥都跑了,种啥啥不长,庄稼连年欠收,十年九旱九绝收,而且由于都是山坡陡地,往地里送粪、收粮食都得靠肩挑驴驮,农民种地一到秋收季节真是“既盼收成、又怕收成”,乡里包村干部一到村就摇头,说“徐阳村难,水越喝越咸,地越种越贫”。

近年来,党和政府实施了土地综合整治工程、坡改梯工程及中低产田改造等工程,1996年还在徐阳村投资22万元建设了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让老百姓种地难有了尽头。大规模建成了“田成方、路相连”的高标准农田,不但提高了耕地质量,补充了耕地数量,也彻底改善了徐阳村的农业生产条件。往日跑土、跑水、跑肥的“三跑田”如今都变成了保土、保水、保肥的“三保田”,粮食年年增产。

现在农业生产方式也大变样,耕牛变成了“铁牛”,现代小型机械化耕作技术也用上了,土壤肥沃了,耕作方便了,粮食增产了,看着一排排玉米棒子整齐地排列在院子里,也看到了黄土地一片丰收的希望。

看病报销治好农民“头疼病”

“生病一卧床,一头牛白养,辛辛苦苦几十年,一病回到解放前”。这虽然是老百姓的顺口溜,但真实道出了六七十年代农村看病贵、看病难、看病远的现状。以前全乡只有一所像样的卫生院,农村缺医少药很常见,加之农村交通极不方便,一旦得个重病、急病,只能找上村里几个年轻人将病人拉在架子车上,铺上被褥往医院里赶,有些得重病急病的由于交通不便而耽误了救治。还有人由于没钱看病或看不起病,只能小病拖、大病扛,还要硬撑着干着地里的农活,直到病情恶化失去治疗最好时间,年纪轻轻就病逝了。“再穷再苦不要得病”是农民的口头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真让人叫苦又叫怕。现在村里100%的农民都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得重病除了报销还可以得到大病救助,真正解决了老百姓的“头疼病”。徐阳村村委会今年又翻建了标准化的新卫生室,有一名专门看病的医生全天坐诊,镇卫生院还组织大夫不定期到各村对60岁以上的老年人开展巡诊活动,还建立了健康档案,小病不出村变成了现实,头疼、感冒这种小毛病,在家门口卫生室就可以治愈了。现在部分困难户有低保,“五保户”人员有国家供养,村里年满60周岁的老人们每月都有“退休金”。

山沟里的娃圆“上学梦”

五十年代初,徐阳村都没一所像样的学校,不是上不起学,而是没学校上,父母也没有让孩子读书的思想意识,只知道尽快长大在生产队挣工分,就连上过几天夜校“扫盲班”的人都可以数得过来,上过小学的都在村里算得上是“高材生”了,全村文盲占总人口的95%以上,好多人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别说学科技种田了,遇到签字只能按指印(手印)代替。

改革开放以来,村里大多数孩子有学上了,但学生一开学也是农民最发愁的事,孩子的学杂费、书本费加起来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借钱交学费、拖欠学费是常有的事。而现在,实行了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免一补”政策,全村的孩子一分钱不掏都能上得起学了,而且还有免费的牛奶和鸡蛋,还对贫困家庭学生实行助学补助和一些帮扶政策。

三十年里,徐阳村小学教室翻新了三遍,教学水平也翻了三番,民办教师也变成国家正式教师了。上学再也不是什么难事了,考大学在村里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了,文盲半文盲也直线下降,农民的孩子们掉进福窝子里了。

铺上水泥路打通“致富道”

八十年代初,徐阳村只有一条通向外界坑坑洼洼的泥巴路,又窄又陡,不下雨时尘土飞扬,下雨时就像在泥巴里洗澡一样。人、架子车和驴是主要的交通工具。谁家盖房子备料、拉什么东西就更难了,真是“雨天像胶粘,晴天如吃土,走路怕摔跤”。

在那个年代,自行车还是个稀罕物,徐阳村里只有为数不多的3辆“飞鸽牌”新自行车,用现在的时髦话来讲也算是“有车一族”,自己骑完就怕别人借,赶紧把车轮拆卸下来挂到房檐上头。好多人到县城买个东西得走到10里外的地方去搭车,小伙子、姑娘赶集一趟,花衣裳回家就成了灰衣裳。

这几年,党和政府实施了“村村通”工程,水泥路都修到了家门口,羊肠小道变成又宽又平又直的“致富大道”。每天有三趟农村客运班线车经过,“泥腿子”从此告别泥泞的羊肠小道,踏上了平坦整洁的水泥路,农民出行方便了,农副产品也可以运出去了,姑娘小伙子穿得干净了,好多家庭买上农用车搞起了运输,条件好的还买上了小汽车,整天村里“车来车往”喇叭声“嘀嘀”叫好不热闹。现在,我们县也修通了高铁,到兰州也就五十多分钟时间,农村与城市的距离越来越近了。

信息从“光喊”跨到“光纤”

“两条腿、一张嘴”是形容当时农村的信息传递工具。由于交通闭塞导致信息不通,好多上了年纪、行走不便的老人连个汽车长什么样都没见过,谁家有个红白事或找人帮忙,信息只能依靠口传捎话传递,挨家去喊叫才能知道。乡政府召开村社干部会议都要提前写好通知,在乡里遇逢集时让人捎带。

八十年代初,村里才有了第一台14吋黑白电视,虽然只有一个频道,晚上村里老少都来挤着看电视,由于房子太小,只能搬到院子里看,这样还挤得水泄不通。30多年过去了,“通信靠吼、交通靠走、治安靠狗、取暖靠抖”的情形已经不存在了。现在的农村,彩色电视机换了几茬,都是液晶超薄的屏幕了,家家装上了“户户通”接收器,足足有80多个频道,可以收看各种各样的电视节目了。手机更别提了,电冰箱、洗衣机、电饭锅都很常见了,多数家庭都装上宽带了,老百姓在家里就可以上网随时掌握国家“三农”政策和全国各地农副产品行情,村里几个老人开玩笑地说:“现在信息比狗快”。

农村的昨天·今天·明天

想想昨天,农民是“苦中伴酸、酸中带涩”,我们时刻不能忘记生活的“苦”;看看今天,农民是“福中带福、甜上加甜”,我们要珍惜今天的“甜”;望望明天,农民更是“千年等一回”“幸福享不完”我们要跟党奋勇向前“奔”。

富而思源,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党的好政策带来的巨变,现在无论衣食住行,与40年前村里情况相比真是天上和地下的区别,党和政府引来了“幸福水”,住上了“安居房”,打通了“致富道”,种上了“增收田”,联上了“信息网”,养上了“致富牛”,现在农村上学、看病、养老、种地、盖房等等党和政府统统给农民全包了。

我活了80多年了,做梦都没想到党的惠民政策这么多、农村变化这么大,农民这么幸福!人都是讲良心的,如果要有感恩之心,那最应该感恩的是党;如果要说花好月好,那么最应该说的是党的政策好,我们农民要把党的恩情永不忘,誓把忠心献给党!紧紧跟着党中央,幸福日子万年长!

 

口 述:徐有谦

整 理:徐 军

 

 

来源:定西市委组织部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共通渭县委组织部
邮编:743300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中街4号
备案许可证号:陇ICP备14000381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102000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