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475_110px;
355_110px;

通渭组工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通渭组工 > 通渭组工

精准帮扶“摘穷帽” “后进村”变身“后劲村”

来源: 作者:: 阅读: 时间:2020-12-8

精准帮扶“摘穷帽” “后进村”变身“后劲村”

——中共定西市委组织部脱贫攻坚帮扶工作综述

 

“走上脱贫路,今昔两重天。”说起山头渠村和金山村这几年的变化,熟悉这里的人都深有感触:水泥路干净平整、新式房屋明净敞亮、清冽自来水直通村民家中、返乡创业投身致富产业迎来热潮……

然而,就在几年前,山头渠和金山这两个相邻村,却是这里出了名的“穷乡僻壤”,是大家眼中“没治了”的地方。

誓拔穷根,脱贫路上不落下一户一人。2017年,随着向深度贫困攻坚冲刺“集结号”的再次吹响,市委组织部从岷县转战陇西县,成为帮扶陇西县的市直组长单位,并直接承担山头渠、金山2个贫困村的帮扶任务。

牢记总书记嘱托,尽锐出战靶向攻坚。三年多来,市委组织部先后为两个村多方协调争取资金5300多万元,实施各类项目150多个,改造提升水电路房等基础设施,硬化村社道路68.4公里,新建村级活动场所300多平方米、文化广场4700多平方米,积极扶持发展特色种养产业、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立下军令状,脱贫攻坚终结硕果。2019年底,两村960户3681人全部实现脱贫,山头渠村和金山村贫困发生率由建档立卡初期的44.6%、47.4%下降到0.7%、0.9%,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翻番,“后进村”华丽转身“后劲村”。市委组织部也连续两年被省帮扶办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工作先进集体”,金山村、山头渠村帮扶工作队先后被评为“全省脱贫攻坚帮扶先进集体”“全市十大优秀驻村帮扶工作队”。

破除“等靠要”,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

山头渠村、金山村,自然条件差,基础设施薄弱,公共服务水平低,群众增收难度大,2015年被市上列为“全市脱贫难度最大的村”。

一个村、一户人,深度贫困自有原因。脱贫路上不能落下一户一人,市委组织部和驻村帮扶队遇到了难啃的“硬骨头”。

有多难“啃”?金山村,过去有个出了名的“懒汉”叫王海明,因为懒,他的妻子看不到任何希望,留下还在上学的孩子一走了之。“蹲在墙根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用在他身上再合适不过。

“贫穷并不可怕,怕的就是技能匮乏、精神委顿。”市委组织部领导和帮扶干部在多次走访像王海明这样的贫困户后,认清症结所在,决定下大力气解决这一“看不见的贫困”问题。

经过实地调研和反复论证,一个叫“一清三定六有”的“136”工作法开始在山头渠和金山两个村实施。“一清”,即帮扶工作清单;“三定”,即定时间表、路线图、责任人;“六有”,即村有坚强堡垒、主导产业、产业基地、集体经济,户有致富明白人、增收新门路。

“136”工作法看似简单,实施难度在当时却极大。“光是给王海明一样的贫困户做思想工作让他们‘动’起来,就能把人的腿跑断。”市委组织部派驻金山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张湘林告诉记者, “按照‘136’工作法,村上确定了畜草种植加牛羊养殖的脱贫主导产业,并将像王海明一样的贫困户全部纳入其中,能种畜草的种畜草,能养牛羊的养牛羊,条件稍好的既种畜草也养牛羊,形成家庭和村级产业小循环。”

一年后,“136”工作法效果显现,金山和山头渠两个村大部分村民进入了村级产业发展链条。“懒汉”不再懒,当初拒绝养羊的王海明从产业扶持初期的5只羊发展到17只,还新添了4头牛,一年收入两三万。现在王海明不仅脱了贫,而且在致富路上忙得不亦乐乎。

受益于“一户一策”的不只王海明一家。“绣花”功夫精准抓扶贫,从“要我脱贫”到“我要脱贫”,不仅是王海明变了。市委组织部及机关全体党员干部竭尽所能帮,用尽全力扶,金山和山头渠两个村都变了,两个村960户农户全部融入产业并实现整村脱贫。

不仅如此,三年多来,市委组织部还通过种养业精准培训、务工技能培训和产业信息推送等措施和办法,引导有外出务工意愿的贫困户外出就业,每年实现劳务输转800多人次,人均年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同时积极为两个村帮办实事,三年多来,联系资助贫困大学生69名,资助特困对象116名,还每年组织慰问困难群众……

巧解产业扶贫“方程式”,带动增收“稳准久”

山头渠村与金山村相邻,山大沟深、居住分散、交通闭塞、广种薄收是两村的基本村情。

怎么办?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发展产业是硬道理。

2017年,自市委组织部帮扶以来,结合“136”工作法,引进新品种牛投放给农户。但是脱贫新措施不仅遇到村民接受不接受的老问题,还出现了意料之外的新情况。

“你们从城里引进的‘大小姐’过不惯咱山沟里的苦日子啊。”因为喂养条件的改变,从外地引进的西蒙塔尔种牛均出现不适应环境怀不上牛娃的情况。村民们开始对牛羊养殖产业发出质疑。

脱贫攻坚产业培育的关键时期,这可是个大问题。村民质疑,帮扶队着急,组织部领导更着急。“这事当时都上了我们的部务会会议,主要领导亲自安排,要求立即查找原因,迅速解决。”山头渠村摸爬滚打了多年的村第一书记、驻村帮扶工作队队长吴映红告诉记者,在部领导的亲自协调下,两个村的帮扶队长立即找来市县畜牧部门技术人员展开会诊。

情况确实如村民所说,新品种牛从吃配方饲料一下子过渡到吃干草、青贮饲料,一定程度影响了繁育能力。症结找到,接下来立即组织培训和技术人员上门指导。“那段时间,谁家的牛怀了牛犊,几个月大,我们都用专门的笔记本标记得清清楚楚。”吴映红说。在这期间,市委组织部领导还专门多方协调争取帮扶资金50万元,用以示范引领和坚定贫困户加入产业发展的信心。

从无到有,从有到壮大。三年后,现代养殖业在昔日的“穷乡僻壤”生根开花,山头渠、金山两个村牛羊养殖基本形成规模,户均养殖业增收达到2到3万元,仅养牛7头以上、养羊20只以上的“大户”分别达到32户和25户,养殖业真正成了村级经济发展支柱产业。

养殖业的成功培育和发展壮大,也让这两个村子的另一项产业蓬勃兴起。金山村民马耀军在村上发展牛羊养殖的第二年,种了近二十亩玉米,青贮后全部卖给了村里的牛羊养殖户,“一次性变现,来钱快种起来还省事。”如今,在山头渠村和金山村,和他一样有余力、有条件的村民全部加入了畜草种植的行列。越来越多的村民在产业培育和发展中尝到甜头,并开始更多新的尝试。黑膜覆盖马铃薯原原种扩繁示范项目、黄芪种植示范项目,庭院经济栽植花椒树等“补充型”脱贫致富项目陆续在两个村实施。

“党建+”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打造“带不走的工作队”

三年多来,市委组织部不仅将产业培育当作脱贫攻坚关键之举来抓,还多方协调争取资金用于两个贫困村改善水电路房等基础条件,新建村级活动场所和老年人活动中心、村级党建文化长廊、大力改造村社道路,栽种行道树,安装太阳能路灯,实现了主干道路绿化、亮化,昔日山头渠和金山开始展现出靓丽新颜。

村级产业初具规模,村容村貌极大改善,市委组织部领导和帮扶干部在深感欣慰的同时,开始琢磨另一件“大事”。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驻村帮扶干部总有离开的一天,怎样持续扩大产业规模?怎样防止返贫?

部领导提出明确要求,要把基层党建作为最大政绩,把村党支部打造成为一支“带不走的工作队”。

从2017年后半年开始,市委组织部在两个村全面推行“支部融合共建、党群互带共促”模式,从加强村“两委”班子、规范落实民主议事和“三会一课”制度等入手,积极选派专职化村党支部书记、致富带头人、优秀大学毕业生进入村“两委”班子,吸纳政治素质好、带富能力强的能人加入党员队伍,着力提升村党组织凝聚力。

村“两委”班子强了,这还不够。农村要发展,村集体经济壮大是必然选择。市委组织部立足村组实际,因地制宜,由村党支部领办合作社,探索建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村集体+党员能人+农户”利益联结模式,争取福州市永泰县捐款20万元,争取光伏发电项目资金400万元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以项目形式运作管理,让当地致富带头人做“总经理”,扶持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壮大的同时,也给村集体经济带来红利,最终以公益事业形式回馈村里,村民们深切感受到了产业发展带来的获得感和满足感。

从“后进村”到“后劲村”,精准帮扶“摘穷帽”。市委组织部不仅自己这样帮,同时也认真履行组长单位职责,协调推动其他12个市直单位所帮扶的贫困村都顺利出列。如今,像山头渠村和金山村这样的深度贫困村,致富的步子已经越走越稳、越走越快,美丽小康梦也已经越来越近……

 

来源:定西日报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共通渭县委组织部
邮编:743300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中街4号
备案许可证号:陇ICP备14000381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102000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