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大汇聚·共襄新发展】通渭县:打造智力引擎 助推追赶发展
来源: 作者:: 阅读: 时间:2022-3-13
打造智力引擎 助推追赶发展
——通渭县人才工作综述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
近年来,通渭县紧盯建设“陇东南地区区域中心县城”,认真落实“555”发展举措,大力实施“人才强县”战略,在“率先”上抢先机,在“新路”上勇探索,健全组织领导,深化引进培育,完善评价激励,落实管理服务,实行更加积极、开放、有效的人才政策,为推动全县经济社会追赶发展提供了更加坚实的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坚持需求导向,加大人才引进力度
发展的通渭,渴望人才。近年来,通渭的城市建设实现跨越式发展,“四横十二纵”路网全面优化、县城架构进一步拉大、城乡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宜业宜居、宜游宜养的建设脚步进一步加快,碧波荡漾、水趣盎然的“水城”,笔墨丹青、翰墨飘香的“书城”,花团锦簇、绿树成荫的“绿城”,特色鲜明、品类齐全的“吃城”,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的“商城”无不呼唤人才。
健全人才引进政策机制。通渭县锚定“追赶发展”需要,认真落实“两管八不管”“三个倾斜优先”等引才举措,健全完善“岗位能上能下、待遇能高能低”的岗位聘用管理机制,在省、市相继制定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才引进工作的措施办法后,通渭县结合自身实际,制定了《通渭县急需紧缺人才引进管理办法(试行)》和《通渭县引进人才培养管理办法》,同时,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中央、省市有关决策部署,促进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战略,制定了《关于加快乡村人才振兴的实施意见》,健全人才引进、流动、培育、创新、扶持等5项体制机制,积极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一线建功立业。
准确分析人才需求现状。通渭县坚持按需精准引进,在全县范围内组织开展急需紧缺和高层次人才调查摸底工作,对引进人才的岗位、年龄、性别、专业、学历、职称、数量和引进方式等条件需求情况进行调查摸底。深入开展重点人才专项调研,认真剖析制约全县人才引进、培养和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问题,做好重点人才队伍专项规划前期工作。
优化人才引进办事程序。为了推动人才引进服务增速提效,通渭县坚持民主、公开、竞争、择优的原则,按照“组织报名、资格审查、面试考评、考察体检、确定引进人选、办理入职手续”的程序,加大放管服改革力度,简化申办流程,优化申报方式,精简申报材料。形成组织部门牵头抓总,职能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人才工作格局。
倾一城诚意,邀天下英才。通渭县财政每年不少于100万元将人才专项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用于急需紧缺人才引进一次性安置费和拔尖人才津贴等优惠政策落实。近三年来,引进教育卫生农业领域急需紧缺人才126名;选聘“三支一扶”人员112名、“特岗计划”243名、农村“订单定向”19名、“西部志愿者”10名;先后柔性引进农业、中医药、医疗卫生等领域高层次专家人才11人,建立“专家工作站”“名医工作室”3个,运用“项目+基地+培训”的方式,有效促进了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切实提升其解决实际问题、攻坚克难的能力,为通渭县储备了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坚实“后备军”。
延长培育链条,实施人才梯度培养
通渭县确定了“一年试用、两年入行、三年成熟、六年成才”的“1236”人才梯度培养目标,以“整体性规划、个性化设计、差异化培养”的培养方式和“高素质实用型人才培养、开展专业技术继续教育、实施人才培养工程”的培养内容,制定科学的培育计划、密切跟踪培育过程、严格考核培育结果。依托“专家工作站”、“名医工作室”、“6+4”特色产业发展、东西部扶贫协作人才交流等重要平台,有效促进了人才与产业的深度融合,通过“导师制”和“传帮带”等手段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使人才在干中学、学中做。
专题培训造就人才。通渭是传统的农业大县,近年来,通渭县深入推进丝路寒旱农业优势特色产业三年倍增行动,围绕乡村人才振兴重点领域,通渭组织开展各类培训6期1775人,举办“通渭县电子商务经验交流会”,培训城乡创业青年、农村电子商务从业人员、返乡农民工80余人。建成乡村振兴人才实训基地1个、实践基地4个,组织开展种养殖技术、设施蔬菜、金银花、中药材产业技能培训13期1080人、举办技能大比武活动100人次,培养新型职业农民750人。
东西协作共育人才。通渭抢抓东西部交流协助机遇,选派33名(13名医疗人员、20名教师)专业技术人才赴青岛、胶州进行挂职交流,邀请专家学者通过技术指导、业务培训、专题讲座的形式,培训教育、卫生、文化专业技术人才208人,帮教骨干医护人员39名。
柔性流动成就人才。持续深化全市农业产业人才“十百千万”支撑计划扩充和省级专家服务团帮扶活动,充分发挥省市专家桥梁纽带和技术引领作用,建立长效合作交流机制2项,争取省级农业项目资金20万元,在常河镇、北城镇实施粮改饲试点项目2个,推广畜草新技术2项。邀请胶州市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专家5名,开展临床带教坐诊、学术讲座、手术示教、科普宣讲、健康义诊等活动,培训全县医疗卫生骨干人才100名,诊疗患者160余人。
注重搭台赋能,激发人才创新活力
事业激励人才,人才成就事业。让事业成为吸引人才的“良田沃土”,既为人才提供茁壮成长的天地,又为人才搭建发挥才智的平台。近年来,全县累计外引内培龙头企业32家,其中省级10家、市级8家、县级14家,培育农民专业合作社1679个,目前有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3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7家,涵盖生物制药、新材料、新能源、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积极融入定西市创新生态城,全力打造通渭县新型研发机构,现有省级联合实验室1个、市级技术创新中心16个、市级众创空间2个,申报省级众创空间2家,省级科技孵化器1家,市级创新中心2家,实施各级各类科技项目57项,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24个,转化重点科技成果36项,安排部署县级科技计划项目16项,一家家高新企业茁壮成长,一项项科研成果含苞待放,一位位技术人才整装待发,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近年来,全县接收“三区”科技人才5批次210余人;选派企业科技特派员3批次45人,申请发明专利5项、实用新型专利24项,实施科技项目11项,建成科技成果转化基地13个,转化科技成果13项;组建乡镇科技特派员服务团198个,帮助贫困村建设科技成果转化示范点155个,培养农民技术员620名,发展科技示范户423户,培养科技明白人1600名,培育科技特派员创新团队10个,参与创办合作社6个;培养市级科技领军人才1名,省级优秀科技特派员5名,市级优秀科技特派员38名;获省级科技成果奖2项、市级科技成果一等奖5项,市级科技成果二等奖9项。
创新服务理念,优化人才生态环境
环境好,则人才聚、事业兴。优化人才发展环境是用好人才、留住人才的长久之计。通渭县围绕教育卫生等重点部门,聚焦特色优势产业深度开发领域,在事业单位编制总量中,单列160个编制建立人才编制“周转池”,配套项目支持、职称倾斜、资金保障、户口办理、子女入学、探亲休假等激励措施,全方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加大关怀力度,感情留人。引进的急需紧缺人才,根据本人意愿在县内任何地方选择落户,政府相关部门和用人单位将妥善解决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问题。引进的高层次人才、硕士研究生、教育部直属公费师范生服务期间,由县住建局免费提供公租房一套,县财政局负责解决租费,并优先购买经济适用房。
加大配套力度,待遇留人。引进的副高以上职称的专业技术人才、高级技师和博士研究生,试用期满后一次性给予20万元安置费,引进的“985”“211”“双一流”大学全日制硕士研究生,试用期满后,由县财政一次性给予10万元安置费;引进的普通高校全日制硕士研究生、教育部直属公费师范生、医学类“双一流”建设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试用期满后一次性给予5万元安置费;除教育卫生之外其他事业单位引进的“985”“211”“双一流”建设高校全日制本科毕业生,试用期满后一次性给予3万元安置费。
加大人才激励,荣誉留人。近年来,全县评审认定各类专业技术职称3166人,其中正高级职称73人,副高级职称1109人,中级职称1392人,初级职称592人,进一步优化基层事业单位的岗位结构比例,有效调动专业技术人才的工作积极性;认真落实“陇原人才服务卡”制度,推荐申报“陇原人才服务卡”C类人才11名,选派“陇原之光”2名赴甘肃省农科院、兰大二院研修学习;推进申报市管拔尖人才2名,选拔县管拔尖人才19名,组织开展拔尖人才“五个一”活动,培育教育、卫生、农业等领域骨干人才45名,申报立项省市课题项目10个,创建“市级名师工作室”2个,编撰著作书籍3部(册),建设帮扶联系点22个,举办技术讲座11场(次)。同时定期开展优秀人才评比表彰活动,通过媒体平台对典型事迹进行宣传报道、传统节日走访慰问,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新风尚。
望未来,繁华似锦;看现在,重任在肩。通渭将强化工作措施,奋力追赶进位,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和强烈的使命感,推进全县人才工作提质增效,为推动高质量追赶发展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来源:定西日报
上篇:
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