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 首页轮换图
475_110px;
355_110px;

组工文萃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组工文萃 > 组工文萃

从《山海情》看到乡村产业发展更广阔的未来

来源: 作者:: 阅读: 时间:2022-5-9

“你在看什么?”“看山。”“这山有啥不一样的?”“你要是见过这山原来的样子,就知道有啥不一样咧……”

人间奇迹,中国壮举。历时8年,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党和人民披荆斩棘、栉风沐雨,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历史性成就。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才刚刚开始。

在电视剧《山海情》中,人们从涌泉村走出来的第一代移民的奋斗历程里,看到了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到2020年近三十年的发展中,在吊庄移民、脱贫攻坚、东西部协作等大政策背景下,经过无数扶贫干部和父老乡亲的艰辛奋斗,西海固地区将飞沙走石的“干沙滩”建设成寸土寸金“金沙滩”的生动实践。我们见证的就是大结局里马得福所感慨的——山川焕颜、水土重生——一个在脱贫攻坚的时代旋律中、在“闽宁模式”背景下,“塞上江南”正在逐步实现的过程。

乡村发展,产业先行。当我们的目光放到电视剧的第三篇章“双孢菇”,就会感受到一个落后的乡村发展产业要付出怎样巨大的艰辛,需要解决资金、技术、市场等诸多问题,还要应对相应的风险、处理突发的问题、树立群众的种植意愿,这是一个非常系统而繁杂的过程。电视剧第5集到16集,用生动、深刻、全面、真实的演绎,集中展示了金滩村发展双孢菇产业的艰辛探索之路,虽然在跨入21世纪之后,金滩村经过产业转型升级,开始发展枸杞、葡萄以及葡萄酒、旅游等产业,但金滩村在90年代中后期的实践探索,对我们今天的乡村产业发展,仍然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乡村产业发展,谋划是根本,要强化政策指导与组织领导。一个地区的落后,必有其深刻而又复杂的原因,如何切中实际,设计出因地制宜的发展战略至关重要,这不仅取决于当地的自然资源、地理环境、群众基础,更取决于地方政府的发展眼光与行政领导的发展意识,如何统筹布局,如何整合资源,如何突出特色,如何惠及更多群众,是施政者在地区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首要难题,这需要广泛扎实的调研和一心为民的公仆意识,把个人政绩的实现与群众发展的期待紧密结合。

电视剧中,东西部协作是大的政策背景,也是金滩村、闽宁镇之所以能够发展的先决条件。在福建挂职副县长陈金山的帮助下,玉泉营开始谋划种植双孢菇。陈金山在做了一些调研之后,发现吊庄移民的生活困苦很多(“多”改为“大”)一部分来自于收入较低,移民村没有能够支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的产业,于是在一次农业会议中,他提出了这个想法。当然,这样的想法一开始并不能得到大家的接受。幸好金滩村村支书马得福率先响应,决定在自己的村子先种起来,为全区乃至全县打一个样板。双孢菇在福建属于寻常食物,在闽宁却是十足的新鲜事物,大家觉得这是个什么,“城里人就吃这?这能有人买?”一个政策实行之初,一定是有阻力的,要让群众接受新鲜事物,是产业发展之初对干部的一次考验。后来的实践证明,福建的双孢菇在“吊庄”的棚中实现丰收,为乡亲们带来了致富的希望。当然我们也要看到,后来的麻副县长好大喜功,罔顾金滩村产业发展的瓶颈与问题,想出了很多昏招错招,差点断送了菇农与技术人员的艰辛努力,这必须引以为戒。

乡村产业发展,资金是基础,要强化政策倾斜与惠农资金服务。特色产业发展,一定要经历“输血”到“造血”的转变。在这个过程中,政策的倾斜显得至关重要,惠农资金与小额信贷是解决产业发展难题的第一步,有了这一步,才有可能变被扶贫为主动脱贫,实现从“0”到“1”的突破。精准扶贫,产业发展的意义,就是把钱用到刀刃上,让真正有发展意愿的群众依托政策发展致富,而贷款机制,也能够有效激发群众的发展意愿,真正改变贫困群众等、靠、要的落后观念。金融扶贫工作的大力展开,为贫富差距问题的解决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在推行政府扶贫政策、促进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陈金山在制定了发展双孢菇产业的思路之后,积极协调上级部门,给予种植户产业无息贷款,解决产业发展动力不足的问题,尽可能地帮助群众树立种植信心,解决后顾之忧。水花这样的家庭就是最大的收益户,有发展意愿的群众,最需要的就是产业发展资金。要不然仅凭水花务工收入,就算是双孢菇发展前景再好,也不可能有机会去发展自己家的产业。“脱贫攻坚的路上,一个也不能掉队”,只有金融扶贫,才有可能点梦成金,让梦想照进现实,将产业发展和贫困地区与贫困户脱贫有机结合,提升贫困地区和贫困户发展的空间。

乡村产业发展,技术是保障,要强化技能培训与技术引进。乡村之所以落后,发展缓慢,很多程度上来自于观念与技术的不足,有了政策,有了资金,还要有技术作为保障。如何破解乡村产业发展的瓶颈难题,解决产业发展转型的后劲不足,答好乡村振兴的“时代问卷”,科技创新依然是最佳的“参考答案”,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科技扶贫依然是最强劲的动力。

又是陈金山,请来了凌教授。有了发展菌草和菌菇栽培产业的福建专家,落后贫瘠的金滩村发展双孢菇种植才有可能。双孢菇种植不同于当地群众以往的种植作物,对环境、温度、施肥、撒种等等技术要领都有很高的要求,凌教授和他的团队扎根金滩村,与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手把手教菇农种植双孢菇,不断提高村民种植的积极性和技术能力,在电视剧里演绎了很多感人至深的场景。当我们跳出影视演绎深入思考,乡村产业发展中科技的力量的确不容忽视,显得尤为重要,农业科技进步成效如何,关键在于成果转化和推广,以及社会化创新创业服务,提供有针对性的技术指导与技术培训。在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成效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渡期,更应该重视乡村科技人才的培养与引进、新型农民的培训与壮大,以科技创新为产业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强劲动力。

乡村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要依靠群众的力量,树立全员共建意识。纵观农村现状,五六十岁年纪的农民成为主力军,不少地方仍然沿用传统的耕作模式,只是维持着简单意义上的种植和养殖,农村生产缺人、缺劳动力是明摆着的事实。而从另一个方面看,我国农村资源丰富,经济发展前景非常广阔,要想把农业产业做大做强,没有人才更是不行的。想要农村发展起来,就是要让更多人才愿意来、留得住、干得好、能出彩,让人才数量、结构和质量能够满足乡村发展振兴的需要。

无论是乡村振兴还是产业发展,农民是主体,人才是关键。发展是一篇大文章,需要各类人才来书写。金滩村发展双孢菇产业的奋斗之路上,既需要凌教授这样的科技人才,也需要陈金山这样的管理人才,既需要马得福这样有号召力的带头人,也需要马得宝、水花这样有行动力的追梦人。甚至可以说,如果没有得宝怀着一颗不屈之心,干劲十足的搭棚种菇,那么陈金山、凌教授、马得宝他们的一腔宏愿要经历更多的曲折。人才匮乏、素质不高长期困扰“三农”工作的开展和乡村社会的发展,像是麻副县长、李大有这些人,往往真实而普遍存在。因此,解决人才问题、培育新型农民、增强全员共建意识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是保障农村长治久安、长远发展的内在和必然的要求,是今后相当长一段时期内的一项重要工作。有效开展宣传发动工作,通过喜闻乐见的形式和看得见、摸得着的创建成果展示,充分调动农村群众、乡贤能人、社会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营造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乡村产业发展,市场是动力,要树立品牌意识与质量意识。市场化是乡村产业发展的衡量标准,只有在市场上被认可的产品,才是有潜力的产品,只要在市场上经受考验的产业,才是有效益的产业。故而质量是农产品的生命线,宣传推介是农业产业化的重要环节,扩大影响、提升形象显得非常重要。就特色农产业来说,不仅要种出来,还要种得好,更要卖出去,要积极拓展销路,打通从种植到销售再到扩大经营开拓市场整个产业链条,真正让群众的产品通过市场获得实惠。

电视剧中,凌教授不仅帮助村民种菇,还积极帮助村民卖菇,在市场不景气的情况下,不仅帮助村民建立储藏室抵御风险,还积极寻找销路,甚至贴钱收菇。群众的种植意愿与种植积极性,就是在市场的正向反馈下逐步建立的,连李大有这样精明的人,也搭建了自家的菇棚,足见市场的重要性。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市场巨大的不确定性,要通过拓展产业链条规避风险,还要警惕当区域市场饱和之后,一些趋利的收购商压价和一些不诚实的农民提供质量不过关的产品。在市场的大背景下,我们要认识到,生产和养殖必须重视科学性和有效性,保证产品生产的质和量;贫困偏远的地方切忌封闭发展,应当认清形势,积极主动找外界资源,不受地域、地理环境、气候特点、交通不便的限制,增强市场意识和商品观念,提高产业的产量、品质和效益;同时,也要依靠农民群众自身的力量,持续提供质量过硬的产品,坚定脱贫致富的自信心,抢抓发展机遇,乘势而上,共同打造乡村脱贫致富的特色品牌,在发展致富的浪潮中扬帆稳行。在新时代中,更要积极发挥网络的优势,突破地域限制,拉近贫困地区与外界的距离,降低销售成本,有效提高收益。

乡村产业发展,转型是必然选择,要在不断创新中促进产业升级与生态循环。乡村产业发展,最需要的是创新意识。当某个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一定要积极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处理好发展与生态的平衡,推动初期粗犷发展向后期科学精细发展转型,达到高效生态的农业现代化最终目标。

当我们回到《山海情》,金滩村村民们种菇获得收入之后,地方政府也不断推广双孢菇种植,移民区越来越多的村民选择了这个产业,从生产端来说,这是正确的选择,但是市场已经饱和,村民们要想向更美好的生活迈进,必须调整发展思路,推动产业转型,打造更有特色、更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于是我们看到,电视剧在下一篇章中,村民们利用种菇获得的收入作为启动资金,投入到新的产业发展之中,得宝跳出农业,开始做工程;水花跳出农业,开始开商店,其他村民开始种植枸杞、葡萄,逐步向特色突出、资源循环、节约高效的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也许有人惋惜怀念种菇时的艰辛感动,但这是闽宁村发展的必经之路,也是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的必经之路。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希望在乡村振兴的舞台上,越来越多的地方,能够谱写出更多独特的“山海情”。(甘肃省通渭县什川镇人民政府 姚丁丁)

上篇:

下篇:

版权所有:中共通渭县委组织部
邮编:743300

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平襄镇中街4号
备案许可证号:陇ICP备14000381号
甘公网安备 621121020000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