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渭:打好“引育留用”组合拳激活人才引擎动能
来源: 作者:: 阅读: 时间:2024-11-25
通渭县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立足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实际,打好“管、引、育、用、留”组合拳,着力激发人才动力,把人才智力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不断激活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人才动能。
打好“引”的“主动拳”,突出需求导向广聚贤才。聚焦全县高质量追赶发展人才支撑需求,通过全职引进、项目合作、人才回归等多渠道人才招引路径,壮大各领域人才队伍。瞄准高精尖缺,全职引才。紧盯现代农业、工业金融、文化旅游等领域人才匮乏和教育教学、卫生医疗领域人才短缺实际,摸底建立急需紧缺人才需求目录库,科学设定引才岗位,累计签约引进各类急需紧缺人才315人。聚焦产业需求,柔性引才。坚持以产业聚人才,以人才带产业,围绕全县中药材、草畜、林果、纺织服装、新能源等产业发展,柔性引进各领域高层次人才40余人,建立专家工作站(室、基地)11个,提升人才队伍与科技创新、产业需求的匹配度。凝聚乡贤能人,用心引才。打好乡情牌、乡愁牌,深入挖掘在通渭籍外人才富矿,建立在外优秀人才数据库,成立“归雁工程”联络站6个,全面开展“引老乡、回故乡、见家乡”活动,推动优秀在外创业人才回哺家乡、建功立业。
打好“育”的“先行拳”,健全培养体系悉心育才。健全人才成长培养体系,全方位、多角度、深层次谋划培养人才。先后制定出台通渭县“十四五”期间人才发展实施方案、“八支人才队伍”建设方案、县委县政府领导联系包抓重点人才队伍建设责任制等政策性、制度性文件,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依托县委党校、县职专职业教育中心和各类技能人才培训基地,2024年分领域举办各类人才专题培训61期、培训9257人次,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高效对接。强化人才交流合作,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校地合作,选派教育、医疗、农业领域45名专业技术人才赴青岛市开展学习培训,邀请省内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医疗机构30余名专家教授来通渭开展教学研讨交流;举办县域慢病管理、中医康养等大型学术交流活动2次,建立“西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创新实践基地”1个。
打好“用”的“效能拳”,搭建载体平台人尽其才。围绕产业发展搭平台,聚力建设草畜、果蔬和中药材三个现代农业产业园区,新能源、纺织服装产业两个新型工业产业园区和现代服务业产业园区,确立“一平台、六人才聚集地”目标定位,新申报新高新技术企业4家,省级科技创新型企业2家,入库备案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26家,省级星创天地、技术创新中心2个、创建市级技术创新中心3个,全县累计省级创新平台达到4家、市级创新平台达到29家。围绕科技攻关破瓶颈,畅通高校院所合作通道,与中科院兰州分院、兰州大学、青岛农业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等高校院所建立合作关系,2024年联合实施省市县重点科技项目55项,转化重点科技成果14项,推动“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融合。围绕作用发挥促效能,深入开展拔尖领军人才“六大行动”,36名市县拔尖领军人才建立基层联系服务点40个,领衔研究课题20个;充分发挥“双百四联”本土人才“先锋队”作用,组织100余名专业技术人才和64名科技特派员深入产业一线,推广农业先进技术30余项、培训实用技术人才8600余人次,联系服务产业基地70个、产业项目49个、农村经合组织96个。
打好“留”的“感情拳”,优化发展环境拴心留才。建立多元化资金投入保障机制,充分发挥资金“撬动”人才作用。先后制定出台《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人才工作聚力保障追赶发展的若干措施》《通渭县优秀科技成果、优秀科技人才、优秀创新团队评价办法》《通渭县科技研发投入后补助资金管理办法(试行)》等创新创业支持保障政策措施,2024年县财政预算人才专项资金300万元,争取科技人才项目资金900万元、创业贷款资金2000万元、技能人才培训资金280万元。坚持用心用情,突出关心关爱,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2024年落实引进人才安置费234万元、生活补贴16.8万元、租房补贴81.6万元,为拔尖领军人才申请发放津贴21万元;走访慰问教育、医疗和科技特派团干部人才“组团式”帮扶团队3个、业绩突出的优秀专家人才12人,发放慰问金1.9万元。(县委组织部 姜智强)
上篇:
下篇: